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张秋霞
机构: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社会与文化研究所
个人简介:

硕士,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社会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统计师,社会工作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老龄心理学和社会性别平等。近年来,主持和参与老龄心理等相关领域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部委级项目10余项,参与编写《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加拿大养老保障制度》(主编),《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发展报告(2019)》(副主编)、《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副主编)、《文化养老》(合著)等多部老龄科研书籍,发表老龄科研论文近30篇。

  • 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发展报告(2019)
    李晶 党俊武 主编 ; 罗晓晖 张秋霞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9年10月
    老年人生活质量是指老年期的人的客观生活条件、生活行为及其主观感受的总和。进入老龄社会以后,我国的老龄政策进一步健全完善,保障范围不断拓展,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了极大提高。但在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下,要满足亿万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现行老龄政策还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还需要加强制度设计和创新,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强化政策的有效实施。本报告根据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对当前中国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经济与保障、居住环境、家庭关系、公共服务、社会参与和文化生活、权益保障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对老年人幸福感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探讨。课题组还在全国15个省份开展了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质性调查,访谈190名老年人,请老年人自己讲述心目中的“好的生活”,他们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感受和评价,以及对影响自己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的认识等。调查发现,老年人认为的“好的生活”主要包括基本生存条件、健康状况、家庭关系、精神状态等个人生活层面的四大主要内容,老年人还提出“好的生活”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应具备一定的环境和条件。质性研究弥补了量化研究的不足,更全面地描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状况。在此基础上,本报告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其指标体系进行理论梳理,根据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客观与主观相结合、多学科视角相结合等原则,第一次提出了以老龄国情调查为支撑的全面评价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中国版本(1.0版),首次对全国老年人生活质量进行分省份评价。分省份评价显示,客观生活水平仍是影响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东部地区老年人生活质量整体高于其他区域,各省份均存在不同短板,其中,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城乡差距较大、阶层差异显著、区域差异明显等问题比较突出。解决这些问题既是新时代老龄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也是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积极应对老龄社会战略的重要着力点。
  • 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
    高成运 李晶 主编 ; 辛涛 张秋霞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4年12月
    《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是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组织本单位以及相关科研院校和实务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完成的老龄领域的蓝皮书。本报告共分为4个部分,分别为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政策与服务。本报告指出,中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自200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并将于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中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本报告主要基于2021年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同时采用其他全国调查和专项调查等的研究成果,着重分析我国老年人孤独感、抑郁、幸福感等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老年人精神卫生服务资源,等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和发展措施。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整体较高,但仍有大量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且在不同群体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失独老年人、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以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老年监护人,其孤独感、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人群。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存在一定风险因素。良好的家庭关系、满意的健康状况和收入水平、适度的社会参与等都是老年人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保护性因素。在心理服务的提供方面,一方面,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总体供给不足,精神卫生资源较少且分布不均衡;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以及经济因素影响,老年精神心理类疾病的就诊率和诊断治疗率不高,老年人对精神心理疾病知晓率较低,病耻感较重,主动就诊的积极性不够,同时,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利用率较低,且愿意购买心理服务的老年人占比较低。大部分养老机构虽然认识到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性,但配备持证且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的养老机构较少,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继续学习有益于老年人形成积极的生命体验,但目前国内老年大学中心理健康类课程的设置存在较大空白。本报告认为,未来十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着力建设连续性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高老年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是老龄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积极开展老年心理健康促进和心理问题防治工作;广泛开展积极老龄观教育,逐步消除对老年心理问题的污名化现象,减轻老年人和家属的病耻感;在社区、养老机构和老年大学开展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加强专业服务团队建设,建构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家庭提高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意识,注重亲情陪伴,协助老年人积极面对老年期的精神心理问题。《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的出版发行,将为我国老龄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为提高老年人生活与生命质量、增进老年人福祉发挥积极作用。
  • 2017年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质性研究
    出版时间: 2019年10月
    课题组在全国15个省份开展了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质性调查,访谈190名老年人,以老年人之口,讲述了他们心目中的“好的生活”,他们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感受和评价,以及对影响自己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的认识。老年人认为的“好的生活”主要包括基本生存条件(衣食住行等)、健康状况(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家庭关系(代际关系和夫妻关系)、精神状态(兴趣爱好、社会交往、宗教信仰)等个人生活层面的四大主要内容,老年人还提出“好的生活”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应具备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显示了生活质量的丰富内涵和生活感受的复杂性。质性研究弥补了量化研究的不足,更深入、全面地描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状况。
  • 2018年中国31个省份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数
    出版时间: 2019年10月
    本文介绍了老年人生活质量综合指数以及健康状况指数、经济状况指数、居住环境指数、精神状况指数和主观感受指数五个分项指数的计算方法,并利用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计算出了参与调查的31个省份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数和分项指数。在此基础上,按照综合指数和分项指数从高到低的顺序对31个省份进行了排名,并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数排名前20名、健康状况指数排名前20名、经济状况指数排名前20名、居住环境指数排名前20名、精神状况指数排名前20名和主观感受指数排名前20名的省份分别进行了介绍。比较发现,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数排名靠前的省份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在健康状况指数、经济状况指数、精神状况指数和主观感受指数方面,东部地区的表现总体上优于中、西部;但在居住环境指数方面,东部地区的优势并不明显。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数排名前20的省份的综合指数与分项指数排名情况进行比较发现,综合指数表现建立在分项指数表现的基础上,且综合指数与分项指数失衡问题较为突出。
  • 精神心理状态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出版时间: 2021年06月
    在老年型社会中,与增龄有关的老年期疾病会明显增加。老年期的精神心理疾病不仅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照护负担。精神心理障碍在降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同时,还附加了歧视、排斥和侮辱,给老年人的经济、日常生活能力、人际交往和自我评价等都造成不良影响。通过文化重构降低精神心理类疾病的污名化,并对异于主流社会价值观的疾病、身份等被污名化的事物给予接纳和包容,才能构建起一个人人共享、积极健康和宽容豁达的老龄社会。
  • 中国老年人孤独感报告
    出版时间: 2024年12月
    孤独感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困扰,应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2021年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3.76%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受。农村老年人感到孤独的比例高于城市,婚姻状况、居住安排、经济状况、健康水平、社会参与等与老年人的孤独感水平密切相关,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老年人的孤独感有一定差异但并不显著。良好的家庭关系、满意的健康状况和收入水平、适度的社会参与等是老年人免于孤独的保护性因素。这提示政府和社会,要不断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着力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收入水平,重视提升老年人对自身健康和经济状况的满意度,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渠道,增强老年人的社会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
  • 中国老年人抑郁报告
    出版时间: 2024年12月
    随着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与增龄有关的老年期疾病包括精神心理疾病明显增加,老年心理健康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议题。老年抑郁是老年期的常见精神障碍,它与情感痛苦、医疗支出增加、自杀风险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率增加相关。通过分析全国性调查中老年抑郁的数据,发现农村、高龄、女性、低文化程度、经济状况不好、身体健康状况不好、社会参与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孤独等均是老年抑郁的风险因素。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老年人抑郁状况存在较大差异,东北地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最高。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树立积极老人观和老龄观,提升老年人的保障水平,综合治理老年人精神心理问题,才能降低老年人抑郁风险,培育和塑造和谐乐观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 中国老年人幸福感报告
    出版时间: 2024年12月
    随着全球及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规模显著增大,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老龄工作的重要工作目标。调查发现,中国城乡老年人总体幸福感较高,超过80%的老年人感到幸福。然而,无子女、独居、经济困难、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幸福感相对较低。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包括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居住方式和社会参与等。政府、家庭、社会和个人应共同协作,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家庭和谐、消除年龄歧视、发展老龄文化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我国老年人的幸福感。
  • 中国老年人精神卫生资源及分布
    出版时间: 2024年12月
    加强精神心理疾病的防治和康复工作已成为公共卫生的重要工作议题,精神卫生资源则是维护和促进人群的心理健康、减少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保障。本文以2022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作为数据基础,分析我国城乡居民的精神心理疾病的患病情况,精神医疗卫生机构、精神卫生经费和精神卫生技术人员等精神卫生资源的储量和分省分区域的分布情况及缺口、不足。我国老年人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较高且大部分叠加身体疾病,但可用的精神卫生资源少且分布不均衡,老年病医院、老年精神科/心理科等专科科室的建设不足,发展迟缓,无法匹配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对精神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因此,有必要成立老年精神心理科专科门诊,加强老年精神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加大对精神卫生的投入,精准施策、多层次加强精神心理疾病的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