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冯洪荣
机构: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个人简介: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北京宏志中学书记、校长,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工委书记、教委主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长期从事各级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发展战略、基础教育政策、课程教学、德育思政、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研究》《中国基础教育》《人民教育》等期刊发表文章多篇,主持或参与全国和北京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等相关文件研制工作。

  • 北京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23)
    周红霞 郭秀晶高兵 副主编 ; 冯洪荣 主编 出版时间: 2023年12月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将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系统谋划,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教育工作要坚定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谱写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新篇章。“北京教育蓝皮书”《北京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23)》继续秉持学术性、原创性和专题性相结合的原则,组织专业研究人员对北京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现状、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形成年度性报告,力图深入而全面地反映北京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发挥蓝皮书“存史、资政、宣传、育人”的作用,为全面推进北京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本报告分为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三部分,共14篇报告。其中,总报告系统分析了北京市年度教育发展基本情况和各区教育发展概况,提出北京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对照“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主要指标顺利达到预期,主要任务平稳有序推进。总报告同时指出,北京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教育资源配置,全面高质量育人能力,教师队伍规模和素质,教育综合改革部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在未来发展中需进一步从服务城市建设和人民满意、服务国家和北京开放大局中谋求破解之道。分报告分别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老年教育和特殊教育领域回顾年度发展概况。专题篇聚焦北京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包括北京教育满意度调查、“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难点问题研究、“十四五”时期北京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区域实践样态、北京市民办教育法规修订若干问题研究、教育数字化的国际趋势及对北京教育的启示、从国际比较视角探索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等。
  • 京津冀教育发展报告(2022~2023)
    郭秀晶李璐 高兵 副主编 ; 冯洪荣 主编 出版时间: 2023年12月
    京津冀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之中,教育、科技、人才起到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性作用。推进教育协同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首都工作重要指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客观要求。2022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八周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要从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和深化教育改革等方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从京津冀三地教育事业发展现状来看,幼儿园和小学招生人数减少,其他各阶段教育规模相对稳定,小幅度上下波动。京津冀三地公共财政教育支出金额都有所增长;各阶段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除了天津市普通高校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其他均有所增长,其中北京市普通高校和天津市中职教育增长最为突出。京津冀三地教育经费水平、教师队伍、办学条件等还有一定差距,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和协同发展还面临较大挑战。高质量的教育是体现和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教育。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就京津冀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展深入研究,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推进思路,对促进首都教育和京津冀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教育强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撑。为此,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策划出版《京津冀教育发展报告(2022~2023)》,主题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内容上分为“总报告”“专题篇”“地区篇”“借鉴篇”四部分,共计11篇研究报告。“总报告”站在全局高度,结合京津冀区域教育规划的政策目标任务与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初步构建京津冀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包含创新的教育、协调的教育、绿色的教育、开放的教育、共享的教育等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同时,以数据比较分析2021年京津冀三地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专题篇”对京津冀2021~2029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学位需求进行预测,分析京津冀三地科研成果转化现状并提出对策建议,对2015~2022年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实践进行梳理。“地区篇”紧扣主题,分别对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北京高校国际化发展现状与路径、推进天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基础与战略设计、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进行研判、探讨与展望。“借鉴篇”以比较分析视角研究区域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实施路径、现代大学书院导师制、首都都市圈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国内外经验,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借鉴。
  • 北京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5)
    董竹娟 冯洪荣 主编 ; 高兵 王铭 韩亚菲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5年05月
    2023年,北京高等教育保持原有规模,进一步重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开展有组织科研,全方位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建设优秀教师队伍,通过开展新一轮审核评估,保障教学质量。北京研究生教育聚焦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北京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在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双一流”建设、强化关键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升导师队伍水平、数智赋能研究生教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本报告系统梳理北京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归纳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五类组织模式,从选拔和培养两个维度全面总结了北京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选育现状。开展高职工科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评价研究,对于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有重要价值。以北京市13所高等职业院校1835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北京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现状调查发现,当前北京高职工科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总体较高,但是专业创新能力差异较大,尤其是职业素养测评指标及实践应用有待加强。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浪潮迭起,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纵深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顺应技术发展趋势、跟随国家战略方向正在加速推进和蓬勃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在转型过程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网络环境持续优化、数字设施不断完善、数据基座根基作用突出、数字教育资源规模质量双提升、融合式沉浸式教学实践创新涌现、教育治理能力水平显著提升。近年来,北京市属各高校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和北京市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主动识变、积极求变,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和实践,推动首都高等教育创新路径、重塑形态,书写新时代新篇章。北京高校高质量数字化课程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其中线上一流课程数量遥遥领先,展现出其在数字化课程建设方面的领先地位和示范效应。部属高校是北京高校高质量数字化课程建设的主力军,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发挥核心作用,体现了北京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集中优势。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体现我国教育教学的最高水平。通过对2022年以及近三届北京高校获奖情况分析,同时与部分发达省市及部分院校获奖情况比较得出:北京高校获奖数量虽在全国领先,但获奖比例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近三届获奖成果总体上呈现向部分院校集中的趋势;地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获奖数量缺乏竞争力。卡内基高等教育多维分类的维度、类型、分类结果、方法、过程等,对北京市属高校分类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要注重分类的引导性与非功利性,把握分类的复杂性与可呈现性,突出分类的科学性与全面公开,坚持分类的长期性与持续更新。基于1978~2023年北京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政策文本分析,建议北京出台统筹地方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宏观政策,加强“走出去”政策体系建设,构建多主体协同参与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完成学业;提高了受助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受助学生在社会责任感、诚信度和公民意识等方面表现更优;促进了受助学生的学业发展,提高了部分学生的学业成绩。基于北京地区10所高校大学生学习投入与职业素养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教学质量、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是学生收获度高的重要因素。
  • 北京特殊教育发展报告(2024~2025)
    张熙 董竹娟 冯洪荣 主编 ; 朱勃霖 杜媛 孙颖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5年04月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促进教育公平、切实保障广大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至关重要,对于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以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办好特殊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和坚定决心。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特殊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和便捷性,稳步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迈进。《北京特殊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5)》秉持学术性、原创性和专题性相结合的原则,组织专业研究人员深入探讨在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的特殊教育发展。报告聚焦北京经验,对北京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现状、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前瞻性分析,形成年度性报告,力图跳出特殊教育看特殊教育,放眼长远看特殊教育。本报告深入而全面地反映北京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发挥蓝皮书“存史、资政、宣传、育人”的作用,为全面推进北京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本报告分为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和区域篇四个部分,共15篇报告。其中,总报告全面展示了北京市特殊教育发展基本情况,并对照《北京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总结了北京市特殊教育发展取得的积极进展和主要任务平稳有序推进情况。同时,总报告也指出,北京特殊教育需要不断健全残疾人终身学习体系,持续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优质特殊教育资源支撑能力,并以人工智能助力首都特殊教育现代化,回答好“强国建设,首都特教何为”的时代命题。分报告分别从特殊教育学校、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师等领域回顾了年度发展概况。专题篇聚焦视力障碍儿童、听力障碍儿童、智力障碍儿童、孤独症儿童、超常儿童等不同类型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状况以及医疗、科技、康复等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应用发展情况。区域篇以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和顺义区为例,从不同视角展示了北京市不同区域特殊教育的发展模式。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