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建红英
机构:西南民族大学
个人简介:

历史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历史系访问学者,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宣讲团成员,四川省中国共产党党史专家库成员。现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为中共党史、中国近代基本历史问题研究、近代变革中的乡村社会。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四川省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民委基地课题、中央高校基金项目多项。主持编写《西水头村志》,在中国社会科学网、CSSCI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论文、著作、资料翻译近10万字。

  • 从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
    建红英 刘松涛 薛小平 出版时间: 2024年01月
    本书以大历史、长时段的学术眼光,比较系统地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对西学东渐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思想碰撞与文化冲突、融合的发展历程,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通过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本书可读性较强,不仅有利于读者准确、系统地把握从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向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性转变的逻辑理路,同时也有助于读者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而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思想图景与宏阔实践成就。
  • “西学东渐”与中国现代化的探索
    出版时间: 2024年01月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空穴来风,其起源的重要历史背景就是“西学东渐”,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既要争取自身独立又要力求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从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完全的独立的地位起,中国人已经开始为中国的独立而进行着现代化的探索。从西学的介绍到西洋器物的引进,从洋务运动到戊戌维新,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除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探索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外,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也从没有停止过如何实现救国救民、走上真正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与谋划。“西学东渐”之后,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怎样的回应?它们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又有怎样的关联?这便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
  •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化的走向
    出版时间: 2024年01月
    新文化运动是继“器物救国”和“制度救国”之后的“文化救国”运动,在社会上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之路提供了思想准备。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先进知识分子从思想文化的高度去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在文化领域里批判“旧文化”,掀起了文化大论争的热潮,形成了东西文化论争的“百家争鸣”局面。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主义思潮的涌入,历史局面得到进一步改变。那么,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走向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关联?这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化出路的选择
    出版时间: 2024年01月
    五四运动既是界分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也是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发生根本转向的重要标志。五四时期,在中国思想市场颇有分量和影响力的要数杜威的新自由主义与罗素的中国社会主义方案两种思潮,他们所提出的中国现代化方案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他们对中国社会现状的了解不可能十分深刻,因此,他们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方案设计其实存在无法解答的难题。正当中国各界人士在为找寻现代化道路陷入疑惑困境之时,马克思主义来到东方中国大地上并广泛传播,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接触、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逐渐为中国的现代化指明了新的符合国情的方向,中国现代化由被动走向主动。这是本文的内容安排。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出路的转向
    出版时间: 2024年01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也不可能一下子让所有人都接受,而是在思想的较量和论争中为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和思想精英所率先认同和接受,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在对新儒学的批评中成长起来,成为引领中国现代化之路走向新阶段的开路先锋,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三次论战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此外,马克思主义者也对其他哲学进行了批判,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这是本文的内容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