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比较研究:国际和历史的视角

作者:
马戎
出版日期:
2020年9月
报告页数:
19页
报告字数:
16478字
所属图书:
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历史与重建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比较法和历史法是社会学创始人孔德提出的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孔德认为,比较法是相对于现有事物的一种横向的和共时性的比较,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核心地位。其重要性在于它可以直接比较世界各地同时并存的各种社会形式。缺点在于,就其本质而言,比较法是一种对事物的静态的思考,不能揭示社会状态的连续性和事物发展的先后过程。所以还要运用历史法。孔德认为,历史的方法是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是从事物的先后和连续上考察社会现象和状态的一种方法,是一种纵向的历时性的比较,可以弥补静态比较的不足(贾春增,2000)。

涂尔干认为比较的方法有助于获得教育规律:“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道德、宗教和经济体系,有各自的教育制度。然而,同样,在有关构成的本质特点上相类似的民族,当然也实践着类似的教育制度。两个民族如在一般组织上相似,那么在教育组织中的重要之处也必然会导致对等的制度。”(Durkheim,1956)他认为用比较的方法能在特定社会类型中总结出相应的教育类型。进而,“通过找出各类型的特征所依存的条件,说明各种类型,就可以获得支配教育制度进化的各种法则”(Durkheim,1956)。

世界各国的私立大学,无论是从国际声誉还是从国内地位来看,均以美国为最,且美国的最好大学中,私立大学占绝对优势,因而研究美国的私立大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中日两国同处亚洲,同属儒家文化圈。在历史上,日本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深受中国的影响,其官学和私学在很大程度上都有中国的印记。自近代以来,两国一样经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虽然反应的方式和结果不太一样,但都经历过与异质文化的磨合。而现在,相对于中国而言,日本的私立教育发展良好、系统完备、法制健全,有许多成型的经验可资借鉴。所以,本文选取了美国和日本作为比较对象,考察两国的私立大学招生制度及其制度背景,从比照的角度来进一步深入探讨我国民办高校目前招生制度和机制的形成逻辑。

就国内而言,在近代社会尤其是民国时期,我国私立高等教育曾经蓬勃发展,对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健全高等教育体系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们积累了很多的办学经验。对于现时代的民办高校来说,这些都是值得参照的。同时,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民办高校,在招生制度上采取了与在高等教育体系里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公办高校迥然不同的形式,从比较的角度去探究其原因,对于深入了解民办高校来说也是一个必要途径。所以,本章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对不同国别、不同历史和不同形式的私立与公办高校的招生制度做一个粗浅的比较。

关键词:

比较研究高校招生制度国际历史视角

作者简介:

马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1968~1973年在内蒙古东乌旗插队,1973~1976年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农机系学习,1979~1982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1984年、1987年获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1990~1991年为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博士后。1997年、2000年和2006年先后为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美国杜克大学客座教授。同时受聘为国家行政学院、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等十几所大学的客座或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问题、教育问题、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贫困问题等。出版的学术著作有《西藏的人口与社会》(1996,同心出版社)、《民族与社会发展》(2001,民族出版社)、《社会学的应用研究》(2002,华夏出版社)、《民族社会学》(2004,北大出版社)、《民族社会学导论》(2006,北大出版社)、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2008,中国藏学出版社),Population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Tibet(2011,香港大学出版社)等。

文章目录
美国、日本私立大学招生制度
  • 1.美国私立大学招生制度
  • 2.日本的私立大学招生制度
  • 3.美国、日本私立大学招生制度的比较意义
民国时期私立大学招生制度
  • 1.管理机构及制度
  • 2.招生、考试制度
  • 3.民国时期私立大学和当今民办高校的比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公办高校的招生制度
·我国民办高校招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