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我国民办高校的招生机制

作者:
马戎
出版日期:
2020年9月
报告页数:
38页
报告字数:
32278字
所属图书:
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历史与重建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要了解民办高校招生的运作机制,就必须首先了解民办高校在招生市场中占有的空间位置及其大小。

1981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1.8%。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1997年,这一数字上升到9.6%。从1998年开始,高校大规模扩招(见图4-1),但每年仍然有200万左右的考生因录取名额的限制上不了公办高校。到2001年,毛入学率才达到13.2%。71347533而据世界银行报告,在1994年,经合组织各国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就已达到51%,发展中国家也达到14%左右(闵维方,2002:92)。高等教育大众化迫切需要更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但中国政府既肩负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沉重使命,又背负着国有企业转型与改革的重担,国家可支配和可增加的教育经费极其有限。连年的扩招已经使公办高校的教学资源、后勤服务设施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饱和状态,接下来的扩招步伐必须放缓,教育部确定2003起每年的增长率控制在5%~10%。71347534所以,民办高校将不可避免地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

运行机制民办高校招生机制

作者简介:

马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1968~1973年在内蒙古东乌旗插队,1973~1976年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农机系学习,1979~1982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1984年、1987年获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1990~1991年为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博士后。1997年、2000年和2006年先后为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美国杜克大学客座教授。同时受聘为国家行政学院、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等十几所大学的客座或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问题、教育问题、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贫困问题等。出版的学术著作有《西藏的人口与社会》(1996,同心出版社)、《民族与社会发展》(2001,民族出版社)、《社会学的应用研究》(2002,华夏出版社)、《民族社会学》(2004,北大出版社)、《民族社会学导论》(2006,北大出版社)、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2008,中国藏学出版社),Population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Tibet(2011,香港大学出版社)等。

文章目录
民办高校招生的合法性机制
  • 1.宣传——对自身“合法性”的彰显
  • 2.模仿——对“合法性”结构的接受、学习和借用
  • 3.形塑——应对“合法性”要求的形象建构
  • 4.分离——对“合法性”要求的变通性满足
民办高校招生的市场化机制
  • 1.市场化的组织结构
  • 2.市场化的宣传策略
  • 3.规模化的市场运作:拟联合招生与联合招生
  • 4.对考生的市场激励:招生促销
民办高校招生的关系网络机制
  • 1.寻求“庇护”——聘请“名誉领导”
  • 2.“借势”——邀请政治、社会和文化名人到校视察或参加活动
  • 3.“找熟人、套近情”——驻外招生人员的关系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