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打造”什刹海的地方政府

作者:
王天夫 肖林
出版日期:
2021年4月
报告页数:
46页
报告字数:
40561字
所属图书:
转型时期的城市空间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在官方的文化分类中,什刹海文化呈多元的特点,其文化特点具有六大要素:商贾文化、皇家文化、宗教文化、水系文化、休憩文化、名人文化。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对旧城土地价值的强烈追求导致承载和凝结了悠久历史文化价值的旧城风貌遭受巨大破坏,旧城的历史文化资源日益减少。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呼吁和干预之下,地方政府制定了历史文化保护等法律和规划,这使幸免于难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建筑成为市场上更为稀缺的资源,反而提升了旧城里传统四合院的市场价值,相应地促进了胡同旅游和四合院交易的市场发展;而这又进一步强化了旧城私房主群体对土地和房屋产权的诉求。2010年特别是2014年之后,历史文化保护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核心城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载体,老城作为北京的“金名片”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展示的意义。而什刹海正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北京“金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在重新认识什刹海的定位,试图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商业业态调整和居民居住环境之间实现再平衡。在市级层面大力推动的“疏解整治促提升”过程中,什刹海地区长期存在的过度商业化问题得到了部分解决。
关键词:

历史文化保护什刹海产业空间布局

作者简介:

王天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兼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分层与流动、城市社会学、家庭社会学及数字社会等。

肖林:2009年获得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城市社会学研究室(原组织与社区研究室)副主任,民政部“全国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和社区研究。曾在《社会学研究》《社会学评论》《南京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关于城市社区治理方面的学术文章。

文章目录
·意识形态转变:从消费城市到生产城市
市场经济转型:从生产的城市到城市的生产
  • (一)经营城市的制度前提:城市土地的商品化
  • (二)经营城市的理念和实践
·西城区的整体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
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象征空间的生产和消费
  • (一)从空间规划到产业规划
  • (二)围绕着空间生产的组织重构
  • (三)区域营销活动与营销策略:扩展的空间与消费
  • (四)治理“胡同游”:特许经营制度
  • (五)打造烟袋斜街——老街的时尚转型
历史文化保护:从被动到主动的地方政府
  • (一)保护范围不断扩大
  • (二)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上升到新的历史高度
  • (三)新一轮的重点整治:历史、商业和居住的再平衡
  • (四)政府主导的人口疏解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