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科学理性与社会参与:什刹海的规划师

作者:
王天夫 肖林
出版日期:
2021年4月
报告页数:
62页
报告字数:
45442字
所属图书:
转型时期的城市空间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整治工作开始,西城区政府正式启动了改造什刹海的工作。在这次整治工作中,通过行政单位进行的系统的、高效的社会动员起到了重要作用。什刹海整治工作完成后,西城区政府随即委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什刹海景区的总体规划。从此,清华大学的师生与什刹海景区的规划工作结下近四十年的不解之缘,一直持续到今天。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什刹海景区的总体规划前后历时8年,出现过5个不同版本的规划方案。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规划师们对于文化的理解与呈现也显示了一个变化过程。最早的规划保护重点在文物古迹。后来逐渐加强了对于四合院的保留以及民俗文化的保护。
关键词:

历史文化保护什刹海规划师

作者简介:

王天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兼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分层与流动、城市社会学、家庭社会学及数字社会等。

肖林:2009年获得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城市社会学研究室(原组织与社区研究室)副主任,民政部“全国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和社区研究。曾在《社会学研究》《社会学评论》《南京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关于城市社区治理方面的学术文章。

文章目录
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什刹海整治工作
  • (一)什刹海整治工作开展之前的状况
  • (二)整治工作的发起与目标
  • (三)整治工作中的社会动员
  • (四)整治工作的改造过程
  • (五)整治工作中政府、居民与规划建筑师的作用
什刹海地区的规划历史
  • (一)什刹海景区的总体规划思路
  • (二)20世纪80年代什刹海景区的规划
  • (三)20世纪90年代的规划
  • (四)2000年的规划
  • (五)后续的开发规划:从历史文化保护区到人文生态保护区
  • (六)其他实施性规划与调研
什刹海规划工作中的规划师
  • (一)旧城保护中的专业规划师
  • (二)什刹海的规划设计者
  • (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参与的什刹海规划编制工作
以烟袋斜街地区保护规划为例
  • (一)烟袋斜街保护规划简介
  • (二)规划思想与规划方法的讨论
规划师的多重角色
  • (一)规划师与政府:烟袋斜街保护规划中的调研工作
  • (二)规划师与开发商
  • (三)规划师与居民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