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1956~2021年我国公益保护地的问题挑战、发展机遇与制度建设

作者:
黄宝荣 魏钰 龚心语
出版日期:
2021年12月
报告页数:
16页
报告字数:
12990字
所属图书:
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9~2021)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自1956年我国建立自然保护区至今,我国自然保护地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8%以上,国家公园体制改革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及中国社会公益保护地面临的问题,结合公益保护地的特点展望了公益保护地建设前景,并提出推动我国公益保护地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我国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过程中面临各利益相关方的冲突和阻力,存在资金短缺、保护空缺、产权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通过引入公益机构,从健全法律法规、理顺监管职责、建立激励机制、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多角度发挥公益机构优势和作用方面推动公益保护地建设,可以在新理念输入、资金投入、技术支撑等方面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成效,为完善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提高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保护、守护生态安全底线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

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公益保护地

作者简介:

黄宝荣: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与政策、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体制改革。

魏钰: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家公园体制和政策。

龚心语: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科研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家公园体制和政策。

文章目录
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进展与问题
  • (一)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进展
  • (二)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问题
中国社会公益保护地的特点与问题
  • (一)中国社会公益保护地的特点
  • (二)中国社会公益保护地的问题
中国公益保护地的建设前景
  • (一)慈善捐赠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日益成为慈善捐赠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
  • (二)自然保护领域基金会数量和公益投入快速增长
  • (三)公益组织参与自然保护的政策环境日益完善
推动我国公益保护地体系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 (一)健全法律法规,明确公益组织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的法律地位
  • (二)健全自然资源监管机构,理顺监管职责
  • (三)发挥公益组织在自然保护地建设中的作用
  • (四)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建立包括公益治理在内的保护地治理体系
  • (五)建立社会公益组织参与自然保护地管护的激励与监督机制
  • (六)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宣传,为公益组织的参与提供社会基础
  • (七)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公益组织参与自然保护地建设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