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激励的理论框架

作者:
朱锦程
出版日期:
2022年3月
报告页数:
16页
报告字数:
14334字
所属图书:
中国企业非公益性捐赠激励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中国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激励研究应以达成各方利益最大化(经济利益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宗旨,其结果是政府和企业围绕相互合作关系形成的利益博弈和政策妥协,并确定双方共同接受的激励方式,这是一种理性的激励方式选择。J.斯蒂格勒在其分析模式中首先认定了两个假定前提……第二个前提是政府管制机关将选择最能使其效用最大化的行动方案,即管制机构会做一种理性的(政策)选择。就本研究所涉及的企业慈善领域而言,中国慈善事业长期以来一直表现为以国家意志为核心的“政府慈善”模式,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市场和社会力量在整个国家慈善事业体系中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相对较弱。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体、企业和非政府组织是慈善事业的主体,是以市场自发运行和资源自助配置为核心的“社会慈善”模式。上述两种不同面向的慈善模式是应该采取相应的研究理论来分析。概括来说,无论是激励者、激励对象、体制结构,还是制度环境等激励要素,西方国家与中国都有明显的区别。在中国,政府与企业关系以及政策安排的传统对于企业慈善的形式和优先性有一种强大的影响力。
关键词:

企业捐赠行为非公益性行为激励

作者简介:

朱锦程:江苏南京人,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元智大学人文社会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企业慈善和文化治理等。先后在《社会科学战线》《福建论坛》和《学术论坛》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企业捐赠理念的路径演变与激励认识比较
  • 企业捐赠理念的路径演变:从公益性到非公益性
  • 公益性和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的激励认识研究
第二节 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激励理论:战略性企业慈善理论
  • 西方战略性企业慈善理论的基本思想
  • 战略性企业慈善理论分析与借鉴
  • 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激励研究的理论根源
第三节 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模式:战略性企业慈善行为
  • 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梳理:战略性、边缘型和紧缩型
  • 战略性企业慈善行为模式确定
第四节 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的慈善效果与激励效应分析
  • 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的慈善效果:整体公益性
  • 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的慈善效果评价
  • 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的激励效应分析
  • 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慈善效果与激励效应的利益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