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我国家庭慈善捐赠行为

作者:
杨永娇
出版日期:
2017年11月
报告页数:
34页
报告字数:
23461字
所属图书:
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7年报告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慈善捐赠的研究基本上都以个人和组织(例如企业)为主体,家庭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还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家庭始终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基本单位(费孝通,1985),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社会功能。现有研究显示,慈善捐赠行为常常以家庭为一个经济实体发生,并且夫妻共同决策是主流模式(朱建刚、刘艺非,2017)。同时,家庭慈善的代际传递效应和家庭的慈善氛围也能有效带动家庭成员参与慈善事业,将家庭捐赠发展为一种可持续的内化的行为,而非偶然性的行为(Lily Family School of Philanthropy,2016)。换言之,家庭具有提高捐赠行为持续性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家庭结构家庭慈善捐赠行为捐赠参与率捐赠领域

作者简介:

杨永娇:博士,现任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研究员,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副研究员,中山大学城市社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公益慈善与社会组织。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并由国家公派至英国赫尔大学完成博士学业。自2010年开始关注和研究慈善问题至今,先后在SSCI、CSSCI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不定期担任公益慈善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外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并完成了省部级纵向课题,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政部及地方政府等委托的多项课题的研究。

文章目录
2012~2016年中国家庭的捐赠情况
  • (一)家庭捐赠的全国总体情况
  • (二)家庭捐赠的城乡和户籍比较
  • (三)家庭收入、消费结构与捐赠
  • (四)家庭结构与捐赠
  • (五)捐赠领域
三轮调查追踪家庭的捐赠持续性
  • (一)家庭捐赠持续性的全国情况
  • (二)捐赠持续性的城乡差异
  • (三)家庭收入及消费结构变化
  • (四)家庭结构与捐赠持续性
  • (五)捐赠领域与捐赠持续性
总结与讨论
  • (一)我国家庭捐赠的总体特征
  • (二)家庭结构对家庭捐赠的影响
  • (三)激励我国家庭慈善捐赠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