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新政策环境下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的激励对策研究

作者:
朱锦程
出版日期:
2022年3月
报告页数:
15页
报告字数:
12931字
所属图书:
中国企业非公益性捐赠激励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2016年《慈善法》颁布后,我国在配套制度建设、加强监管规范慈善行为、激励优惠政策等方面出台、修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17年和2018年相继修订的《企业所得税法》、2017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志愿服务条例》。在新政策环境下,中国慈善事业的政策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各类社会慈善组织体系初具规模,慈善服务监管体系正在初步形成。但整个社会的责任和法律意识仍不充分、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机制、资源调度和整合能力仍然有待完善和优化,慈善捐赠体制机制仍存在障碍。因此,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慈善协调体制机制是推动第三次分配、助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监督有关部门在促进慈善事业方面取得实际成效是法治的重要体现。如何推进依法促善、依法行善、依法治善、完善各项监督机制是当前的重大需求。监督对象除了行善者,也要包含促善、治善部门。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涉及民政、财政、税务、市场等各个部门,需要通过工作程序、规则的有机联系和有效运转,形成相辅相成的整体,从而使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既然企业隐含的经济私利与政府追求的社会公益有着本质的价值分歧,因而从企业本性出发的慈善行为自然很少带有自觉性、自发性和主动性。从企业慈善动机因素的角度来看,除非政府给予有效的政策激励加以引导,否则企业很少有理由和动机会主动投身捐赠。毕竟经济利益才是企业作为产业组织考虑的首选因素,因而政府依靠激励工具引导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是符合激励需求的。总的来说,中国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的激励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关键词:

企业捐赠行为非公益性新政策环境激励对策

作者简介:

朱锦程:江苏南京人,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元智大学人文社会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企业慈善和文化治理等。先后在《社会科学战线》《福建论坛》和《学术论坛》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文章目录
第一节 明确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的激励目标
  • 推动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的整体市场化
  • 增进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的公益性效果
  • 健全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的外部制度保障
第二节 完善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的激励方案
  • 转向基于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的激励指向
  • 完善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的配套激励措施
第三节 提升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的激励效力
  • 基于法律法规的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激励效力的提升
  • 基于税收政策的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激励效力的提升
  • 基于特许经营制度的非公益企业慈善行为激励效力的提升
  • 基于结转税制度的非公益企业慈善行为激励效力的提升
第四节 优化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的激励政策
  • 税收政策实现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的精准扶持
  • 结转税制度契合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的政策需求
  • 综合性激励政策适当关注企业非公益性捐赠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