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道德生活

作者:
余成普
出版日期:
2022年4月
报告页数:
35页
报告字数:
26159字
所属图书:
甜蜜的苦痛:乡村慢性病人的患病经历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用“道德生活”概念,展现慢性病人面对疾病的生活方式、态度,以及他们与地方文化之间的关系。慢性病人的道德生活意味着三个方面:第一,他们不仅“带病生存”,而且尝试与疾病共处,寻求患病状态下的生活方式;第二,家庭的参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影响病人,以帮助他们面对疾病时重拾信心;第三,面对严重的病痛,有道德的生活意味着他们要坚强地活着。本文认为照护的主体,既是一种亲属联结纽带和村寨既有社会秩序的反映,也是一种道德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尽管家人是照护的主体,但村寨里的照护可能走向亲属系统甚至更广。
关键词:

公共健康亲属关系患病经历乡村慢性病

作者简介:

余成普:余成普 安徽金寨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人类学和医学社会学;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生命的延续:器官移植的全球语境与地方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生命的礼物:血液捐赠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7)。

文章目录
·与疾病共处的生活哲学
照护的模式
  • 模式1:配偶照护
  • 模式2:儿子(儿媳)照护
  • 模式3:房族内的近亲属照护
  • 一个例外:亲(qìng)家照护
  • 一起照护纠纷
·善终与自杀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