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国家、工厂体制与空间营造——外出农民工城市居住选择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作者:
王星
出版日期:
2022年10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字数:
14257字
所属图书:
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作为流动人口,农民工城市居住选择涉及到三个层面,即居住区位选择、居住方式选择以及居住质量选择。在农民工落脚城市的过程中,国家力量、工厂体制以及主体性因素相互作用。在居住区位上,地方政府空间营造能力越强,那么农民工的居住区位郊区化趋势越明显;农民工居住方式的选择与产业类型密切相关,低技能依赖型加工制造产业的农民工多选择集中居住,而服务业则倾向于分散居住;在居住质量上,存在着典型的“重生产、轻生活”的状况。在居住区位、居住方式以及居住质量三者中,居住质量是农民工唯一能够自主选择的,但却是他们选择过程中较少在乎的因素。在制定农民工住房政策时,关注其主体性、提升其可行能力远比简单改善其居住质量更为重要。
关键词:

可行能力居住方式居住选择居住区位居住质量

作者简介:

王星: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技能形成理论与实践研究、劳工社会学研究、工匠精神研究、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技能形成的社会建构》(专著)、《走向技能社会》(专著)、《从技能经济学到技能社会学:技能形成研究的多元面向》(论文)。

文章目录
·问题的引出
·居住选择行动背后:经济成本抑或社会资本?
农民工居住选择行动中的主体、工厂与国家
  • (一)居住区位选择中的国家
  • (二)居住方式选择中的工厂体制
  • (三)居住质量选择中的农民工主体
·无奈的结论:选择的可行能力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