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企业精细化管理并非如此高科技

作者:
张少春
出版日期:
2023年2月
报告页数:
41页
报告字数:
22510字
所属图书:
漂在淡马锡:一个技术移民群体的流动与身份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李琼所在的公司每天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的8:15到下午的5:35,进出公司都有打卡记录。如果员工迟到或早退,系统里会用红色显示。短期影响不大,只会被老板点名。长期就会影响绩效和年底的考核,成为竞争升职加薪的短板之一。特别是不知道在哪天就被作为培训和裁员的依据。所以李琼每天都是8:15按时上班,然后再去公司食堂吃早餐。公司提供的早餐虽然味道不好,但是便宜。而且在公司吃不算时间,她可以慢慢吃,也不算迟到。每天早上她都是先去打卡,再去吃东西,这样就可以晚点起床。中午吃饭时间45分钟,也需要打卡。李琼和同事一般去公司外边的食阁吃饭,时间差不多都要1个小时。所以她会经常主动加班,实际上也没有具体的工作,就是要把工作时间补回来。时间并不是天然一致的对象,人类对于时间的测量和感知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即使作为现代科学体系中高科技的代表,高能物理学家对于时间的研究为人类提供了最接近客观的经验,但是在他们的工作中,时间也可以分为可协商和积累的“束流时间”(beam time)和难以控制的、有限的“生命时间”(life time)。前者指的是他们工作中可以利用设备测量控制的时间,而后者主要是科学家的职业生涯、研究项目的周期、仪器设备的有效性等具有社会意义的时间经验。当权力和阶层引入时间实践之后,其复杂性远超上述测量和感知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权力互动场域。晶圆代工业是现代制造业的高峰之一,在纳米级空间中用成百上千道工序加工数以亿计的晶体管,其复杂性不言而喻。生产晶片的设备不仅价值不菲,更是高度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在系统上留有记录。表现在生产工艺上,测量手段以纳米为单位,甚至对肉眼所不能见的灰尘都有数量要求。所有工作标准极为细致,比如一个动作要花几分钟都有管理规范。但是如果深入工程师们的工作中去,便会发现种种变通策略。高科技生产现场中的这些非标准化的柔软部分由企业和员工两方面共同协商出来,并在现实操作中不断地再生产。高科技的管理手段使得企业可以将员工的工作时间精确到分钟,但人们必然会发明多种策略进行抵抗。本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出发,讨论晶圆企业内高科技生产现场中精细的管理如何遭遇种种模糊化,主要集中于失误、制度、职级等内容。这种模糊化由管理者和工程师双方合作生产出来,表现为一系列科学与人为、精密与粗疏、标准与随意的辩证转化。高科技生产工具所带来的精确化与政治、族群、文化等因素造成的模糊化联系在一起,定义了这些工程师在工作中的遭遇。背后是中国工程师作为移民所处的政治、族群和文化结构。
关键词:

新加坡移民高科技中国工程师现代科学体系

作者简介:

张少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本科至博士阶段受训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获人类学博士学位,其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接受联合培养。在《民族研究》《开放时代》《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

文章目录
失误与掩护
  • “小失误”与“大错误”
  • 一次工作失误的演变
沟通与合作
  • “大制度”与“小规则”
  • 一次人事变动的实施
升职与裁员
  • “大等”与“小等”
  • 裁员的两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