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长三角、珠三角与京津冀制造业发展比较研究

作者:
祝合良 梁新若 叶堂林
出版日期:
2023年11月
报告页数:
22页
报告字数:
16249字
所属图书:
京津冀制造业发展报告(2023)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依据,是城市群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本报告从产业规模、产业增速、产业动力、产业结构和产业集群5个维度对比分析城市群间制造业发展状况;通过构建城市群制造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城市群各城市制造业综合发展状况;基于核心城市与腹地城市制造业的互动关系,总结三大城市群制造业协同发展特征。研究发现,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京津冀存在制造业产业规模不足、核心城市制造业带动效应不强、腹地城市制造业层次偏低、产业联动仍须深度推进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报告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共建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为抓手,探索跨区域多领域合作共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模式和机制;进一步激发制造业创新潜力,加快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提升津冀两地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

城市群制造业京津冀

作者简介:

祝合良:经济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品牌研究院院长,应用经济学博士点责任教授。长期从事贸易与品牌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流通经济、产业经济与品牌经济。曾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兼MBA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发展规划处处长、科研处处长。目前兼任商务部流通经济专家,中华老字号品牌专家,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和老字号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校贸易经济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常委等。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北京市社科基金及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参与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出版专合著、教材38部,发表论文130余篇。专著《中国期货市场的规范与发展》于2014年获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合著的《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18)——协同发展的新机制与新模式》和《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19)——打造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获“优秀皮书奖”一等奖。主编的《中国品牌发展报告(2006)》获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主要社会兼职: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商务部中华老字号专家、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咨询组专家、中国流通30人论坛(G30)成员、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兼老字号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高校贸易经济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常委等。2002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6年入选北京市属高等院校“拔尖创新人才”,2012年入选北京市首批“长城学者”,2014年获首都劳动奖章,2018年获中国十大品牌专家称号。

梁新若: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流通经济。

叶堂林:

文章目录
·研究背景及意义
城市群间制造业发展状况对比分析
  • (一)产业规模:北京和天津制造业规模不大,且与腹地城市存在明显产业梯度
  • (二)产业增速:随着核心城市产业疏解,北京和天津与腹地城市的制造业规模差距缩小
  • (三)产业动力:京津冀腹地城市创新能力较弱
  • (四)产业结构: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企业较少
  • (五)产业集群:京津冀专业化优势明显,但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不足
城市群各城市制造业综合评价对比分析
  •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方法
  • (三)综合评价指数体系测度结果
城市群制造业协同发展特征分析
  • (一)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特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发挥北京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
  • (二)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特征:以科技合作为主,城市群边缘城市为上海制造业转移主要承接地
  • (三)珠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特征:以结对帮扶为主,核心城市加速扩大产业规模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一)主要结论
  • (二)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