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留守儿童的家校合作与家庭结构中的亲代在位

作者:
吴重涵 张俊
出版日期:
2023年12月
报告页数:
35页
报告字数:
29056字
所属图书:
家校合作的国际比较与学理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在经济社会转型、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留守家庭与隔代教养现象普遍存在。然而,父母缺场、亲子分离并不必然带来父母养育缺位、亲子关系断裂。主体的视角超越了二元对立的预设,在结构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留守儿童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亲子关系的感知、学校与社区重要他人的替代中,形成了基于自身视角的亲代在位的认知图式。留守儿童内心的亲代在位结构可划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基础层次——象征父母与先验父母、核心层次——具象父母与责任父母、支持层次——监护人对于父母形象的维系以及重要他人的代理父母位置。这样一个儿童视角的亲代在位解释框架,对于学校做好与留守儿童家庭的沟通和合作、理性选择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家庭结构留守儿童家校合作亲代在位

作者简介:

吴重涵: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和南昌大学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妇儿工作委员会儿童工作专家库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江西省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家庭教育译丛》主编。近十年来,连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中央级科研机构业务专项重大项目1项,并为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在《新华文摘》(全文转载5篇)、《教育研究》(4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中国教育学刊》、《教育发展研究》、《光明日报》等发表(转载)多篇家庭教育专业论文,出版著作4部、译著2部,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入选全国首届教育实证研究十佳论文,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和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等。

张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副研究员,曾任江西省家校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学术月刊》杂志副主编,入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儿童发展等。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12项,当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面向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家校社共育机制研究”;主持(参与)出版著作6部;在《新华文摘》《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转载)论文20余篇,相关研究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三等奖,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首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优秀论文等。

文章目录
·问题的提出
·文献综述
·研究的视角
·田野概况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亲代在位何以可能
  • (一)基础层次
  • (二)核心层次
  • (三)支持层次
研究结论
  • (一)父母缺场并不必然带来亲代缺位,“张开”的家庭带来儿童内心的亲代在位的真实存在
  • (二)亲代在位是儿童视角的心理亲代在位,同时也是家庭视角给予儿童的成长支持
  • (三)亲代在位的要素及其生成
开放性讨论
  • (一)学校如何正向增强留守儿童家庭亲子关系中的亲代在位,并通过亲代在位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 (二)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如何维持和加强儿童心理的亲代在位,并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 (三)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中亲代在位概念的后续讨论
附:《光明日报》专访:留守儿童“留守的力量”来自哪
  • 1.留守儿童,并不全然是负面“受害者”
  • 2.父母的努力,维护着留守儿童对完整家庭的信心
  • 3.留守儿童父母的缺场并不必然带来亲代缺位
  • 4.留守儿童亲代在位,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