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实践与展望

作者:
李纲 杨刚强 侯佳莹 高海霞 董建华
出版日期:
2023年12月
报告页数:
39页
报告字数:
35027字
所属图书:
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点区域。自《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以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重点工作,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技术和数字要素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渗透融合,加速了区域要素的有序流动,深刻影响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不断筑牢,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呈现新的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长江中游三省协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增强创新驱动新优势、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增加高质量公共品供给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为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支撑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机制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

李纲: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2018)首席专家,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社会科学学部分委员会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信息资源管理武汉研究基地主任,武汉大学数据智能研究院院长,武汉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首席专家。兼任全国高校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教指委秘书长、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常务理事。担任《信息资源管理学报》主编,《情报学报》等刊物编委。曾任全国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数字空间与社会治理智库联盟主席、湖北省电子商务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竞争情报与竞争战略、数字经济与区域协调发展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

杨刚强:男,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博士后,武汉大学中部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数据智能研究院研究员,武汉大学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中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武汉大学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武汉大学351人才),杜克大学访问学者,从事数字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公共资源配置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等研究,在《中国软科学》、《财政研究》、《宏观经济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经济日报》(理论版)等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项目、教育部项目、湖北省发改委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武汉大学自主研项目等20余项。多项咨询决策建议获得省部级领导的批示和相关部门的采纳。

侯佳莹: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高海霞: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董建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文章目录
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历程与成就
  •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历程
  •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成就
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协调机制创新
  • (一)深化生态环保合作机制,共担“双碳”目标新使命
  • (二)完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 (三)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推进产业协同发展
  • (四)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协同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
  • (五)深化区域开放合作机制,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 (一)城市群协同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 (二)经济韧性仍需进一步加强
  • (三)绿色低碳转型任重而道远
  • (四)数字化变革有待加速
  • (五)湘鄂赣边区跨区域合作需要深入推进
  • (六)对外开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
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思路与建议
  • (一)增强创新驱动新优势,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 (二)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新样板
  • (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共建高标准市场体系
  • (四)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提高内外联动能力
  • (五)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协同建设生态文明高地
  • (六)增强高质量公共品供给,协同增进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