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安徽文化精神、文化标识的提炼与文化软实力构建

作者:
陆维玲 刘淑珍
出版日期:
2024年2月
报告页数:
23页
报告字数:
18095字
所属图书:
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23)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文化精神、文化标识是文化软实力的制高点。提炼安徽文化精神、文化标识对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安徽篇章意义重大。本报告通过分析安徽文化软实力建设现状,指出当前安徽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不相匹配,文化归属感认同感不强问题尤其突出。同时,在梳理省内外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安徽文化标识、文化精神的内涵,提出必须转换视角、创新思路来破解文化精神提炼的难题。本报告从水文化视角入手,以大江大河孕育江淮大地所包含的意象,提出江淮文化精神,并对进一步加强梳理提炼安徽文化精神宣传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

文化认同文化精神文化标识澎湃江淮

作者简介:

陆维玲: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理论研究所(战略研究所)副教授,安徽省大别山革命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学。

刘淑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

文章目录
文化精神、文化标识是文化软实力的制高点
  • (一)文化精神、文化标识及其相互关系
  • (二)中华文化精神与文化标识的表现形式
  • (三)地域文化精神与文化标识的重要特征
  • (四)提炼安徽文化精神、文化标识意义重大
安徽文化软实力建设现状
  • (一)安徽发展态势
  • (二)安徽文化认同不足是最大问题
文化标识、文化精神提炼的经验借鉴
  • (一)文化标识提炼
  • (二)文化精神概括
  • (三)安徽文化精神、文化标识提炼的现实难题
安徽文化精神、文化标识提炼的初步探索
  • (一)安徽文化标识
  • (二)安徽文化精神
  • (三)文化精神提炼难题:珍珠需要红线穿
长江与淮河对安徽文化精神、文化标识的塑造
  • (一)大江大河孕育文明
  • (二)安徽文化标识集中在江淮两岸
  • (三)“江淮文化”与“美好安徽”相得益彰
  • (四)加强对安徽文化精神、文化标识的提炼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