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社会工作案例
老龄化研究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数字社会与智能治理
首页
>
文章详情
弥合主体性碎片化:民俗文化对农民主体性建构的影响——以玉溪“米线节”为例
作者:
马居里
管悦
出版日期:
2024年12月
报告页数:
14页
报告字数:
14485字
所属图书:
魁阁学刊 2024年第2辑 总第11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12.19-32
胡洪斌
高万红
谢寿光
张雨龙
游天龙
云南大学
摘要:
在乡村基层治理中,如何增强农民的主体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乡土民俗对农民主体意识的强化和主体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乡村现代化的进程,外部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促使乡土民俗进行演变、传承和创新。这反映了乡村群体对外部客观条件的适应,同时是其主动性和能动性的表现。本文以玉溪“米线节”为个案,通过对“米线节”在基层治理中对农民主体性影响的分析,发现在当前的乡村基层治理实践中,国家的介入重构了传统乡村社会,使得治理重新成为多元主体发挥作用的手段。乡土民俗成为联系国家、地方、群体和个体的纽带,在空间的范围内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和归属感,维护了社会的团结与和谐;在时间的广度中增强了社会的文化连续性,并以此强化了人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身份认同感,对当前农民主体性缺失进行了补足。
关键词:
民俗文化
基层治理
主体性
作者简介:
马居里:
男,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管悦:
女,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关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和意义——基于甘肃文县铁楼藏族乡的人类学考察
踏歌与彝族文化——楚雄彝族踏歌社会、文化功能发挥机制初探
“央”与家屋的生命力:基于墨脱县门巴族村落的研究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新达保村拉祜族火把节的田野调查
明代民俗文化遗风在武所
武北四乡打醮习俗
武平客家“打醮”习俗
2018~2022年徽州村落民俗文化内涵与振兴路径研究
《弥合主体性碎片化:民俗文化对农民主体性建构的影响——以玉溪“米线节”为例》评审意见
云南省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民俗文化
文章目录
·
问题的提出和文献回顾
·
案例选择
·
玉溪“米线节”的文化意涵
玉溪“米线节”的演化及其对农民主体性的建构
(一)农耕社会中的人地联结:土主信仰
(二)多元主体的社会联结:土主巡游仪式
(三)公共生活的合作治理:民俗活动
·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