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广州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机制研究——以“百千万工程”为例

作者:
胡勇 吴冬华 李小娜 陈柳茵 黎雅莹
出版日期:
2024年11月
报告页数:
26页
报告字数:
19535字
所属图书:
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24)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报告以参与乡村振兴的18~45岁青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机制进行研究发现,青年对乡村振兴战略认同度高,参与意愿强。青年参与乡村振兴角色多元、参与方式多样、参与路径多维,实现了青年与乡村的共赢。但也存在认同困境、选择困境、行动困境和维持困境,青年参与动力不足、参与能力不够、参与支持不足和参与保障不强等问题。据此,本报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构建青年参与的引导机制,让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成为崇高使命;完善青年参与的赋能机制,让青年成为乡村振兴的“行家里手”;优化青年参与的行动机制,让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健全青年参与的保障机制,让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生根结果”。

关键词:

广州青年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

作者简介:

胡勇:广州市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部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党史党建、社会治理和青年工作。

吴冬华:广州市团校(广州志愿者学院)志愿者工作部部长、助理研究员、讲师,研究方向为社区治理、志愿文化、参与及培训体系、青年思政教育与青年工作、志愿服务。

李小娜:广州市团校(广州志愿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青年生命教育、志愿者成长、青年志愿服务、生态文明志愿服务管理、社会治理基础理论。

陈柳茵:广州市团校研究中心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发展、青少年社会工作。

黎雅莹:广州市团校办公室职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政策、青年发展理论的文化寻根。

文章目录
前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对象与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样本基本情况
现状分析
  • (一)从引导机制来看,超六成受访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最主要的原因是“服务社会,回馈社会”,他们认同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可以实现青年与乡村的双赢
  • (二)从赋能机制来看,近八成受访青年认为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具有“创新思维强,能够引入新理念”等优势,超六成受访青年认为青年参与乡村振兴需要具备“创新和创业能力”
  • (三)从运行机制来看,青年参与乡村振兴角色多元、参与方式多样、参与路径多维,近七成村民和村干部支持青年参与乡村振兴
  • (四)从维持机制来看,受访青年认为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的主要制约因素为“农村发展空间较小、创业环境较差”“乡村薪资待遇不如城市”“政府就业保障政策不健全和帮扶力度不够”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存在认同困境,青年参与动力不足
  • (二)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存在选择困境,青年参与能力不够
  • (三)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存在行动困境,青年参与支持不足
  • (四)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存在维持困境,青年参与保障不强
对策建议
  • (一)强化青年参与的引导机制,让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成为崇高使命
  • (二)完善青年参与的赋能机制,让青年成为乡村振兴的“行家里手”
  • (三)优化青年参与的行动机制,让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 (四)健全青年参与的保障机制,让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生根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