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候鸟式”社区治理问题与治理策略探讨——基于华北某超大城市生态涵养区CWZ镇的考察

作者:
李晓壮
出版日期:
2025年6月
报告页数:
9页
报告字数:
7443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24~2025)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城市社区已经不是一个整体性概念,而是产生诸多类型的分化,形成不同小区样态,超大城市社区尤甚。本文聚焦“候鸟式”社区治理问题,基于华北某超大城市生态涵养区CWZ镇的考察,发现该类社区尚有社区服务与设施配置存在短板、空置房屋养护需求旺盛与物业服务不到位矛盾突出、“候鸟式”社区组织化程度低、“候鸟式”居住人群融合差等问题。对此,一是应强化政府对房地产开发商监管;二是应强化硬件建设,补齐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高基础配套设施服务效能;三是应强化软件建设,整合多方资源,提升社区物业治理能力,形成与“候鸟式”社区相匹配的治理水平;四是应强化议事协商,搭建多元化的协商平台,促进居民与社区之间的有效沟通。

关键词:

物业服务超大城市社区分化“候鸟式”社区

作者简介:

李晓壮:博士,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社会结构、社区研究、流动人口。主要著作:《迈向均衡型社会——2020北京社会结构趋势研究》(专著)、《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基于成都市的实例考察》(专著)、《延庆调查——县域社会建设考察报告》(合著)。主持课题:“阶层分化背景下的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首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共同富裕路径研究”(智库重大课题)等20多项。主要论文:《城市治理体系初探——基于北京S区城市管理模式的考察》《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改革创新研究——基于北京市中关村街道东升园社区的调查》《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逻辑及实现路径研究》等50多篇。荣获第十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十四届优秀调研成果优秀奖、第十五届二等奖,第二届费孝通田野调查优秀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文章目录
“候鸟式”社区概念范畴与特征
  • (一)“候鸟式”社区概念范畴
  • (二)“候鸟式”社区特征
“候鸟式”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社区服务与设施配置难以满足“候鸟式”人群高质量需求
  • (二)“候鸟式”社区空置房屋养护需求旺盛与物业服务不到位矛盾突出
  • (三)“候鸟式”社区组织化程度低,业主委员会等组织难成立
  • (四)“候鸟式”社区居民融合差导致小区物业矛盾频发
“候鸟式”社区治理策略探讨
  • (一)强化监管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 (二)强化硬件建设,补齐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高基础配套设施服务效能
  • (三)强化软件建设,推动社区物业治理能力与“候鸟式”社区相匹配
  • (四)强化议事协商,积极推动“候鸟式”居住人群沟通议事、表达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