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包路林
机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
个人简介:

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规划、社会治理、社区治理、公共服务等。曾参与社区精细化治理、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社区生活圈等相关研究课题。主要代表作为《中国数字化社区建设的未来展望》《北京市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的主要难点与措施建议》《社区精细化治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编制工作的相关建议》《发展“物业+养老”模式促进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北京市远郊区县发展养老产业的外部环境研究》《北京市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措施研究》等。

  • 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23~2024)
    谭日辉 主编 ; 李金娟 包路林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4年07月
    2023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面对新形势下社区建设及治理挑战,社区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一定发展和成果,中国城乡社区的总体发展态势较好。伴随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区建设和发展步伐稳中有进,社区基层治理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探索中不断建构基层社区新型治理共同体、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路径多样化,社区“共享法庭”机制创新在破解基层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街(乡)社工站建设不断推进;社区康复、社区教育、儿童友好社区发展呈现新风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日益多元化,社区“互联网+医疗”建设初获成效,居民就医体验有所改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普惠化覆盖面进一步提升,“公益化+市场化”的供给体系有所完善,养老服务供给不断提质增效。随着基层治理现代化国家层面的整体推进及地方实践的转型发展,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社区高质量建设阶段中还存在一系列挑战。具体表现为:街(乡)社区工作站队伍思想认识不足、综合能力有待提升;社区文化治理系统化、精准化、长效化面临现实困境;社区共同体范围内社会公共服务各领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弱项;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社区治理政策支持不足、社区互联网医疗发展不充分、相关规范标准有待完善;社区空间适应性有待提高,缺乏配套保障措施;高校在社区教育中资源优势发掘不足,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多主体参与、多责任共担的联动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等等。为此,立足中国社区发展实践和趋势,本报告形成关于中国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模式和有益思路,助力优化社区治理和发展路径,进而推进社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立足中国社区发展和治理,本报告提出:从规划建设、居民理念培育等方面推进社区新型共同体营造;加强“寓文于治”观念更新与顶层设计,围绕独特社区精神开展社区文化培育、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文化治理的多种模式;以统一思想、打通体制、辩证思维等方式促进城乡社工站可持续发展;深入推动社区儿童友好空间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高校服务社区教育的意识,提升高校服务社区老年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探索社区“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构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资源的利用率和覆盖率;厘清居家养老服务多主体之间责任边界和服务内容范畴,优化组织运作策略,突破项目制思维,以多元路径持续建构“公益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 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24~2025)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组织编写 ; 谭日辉 李敏 主编 ; 李金娟 包路林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25年06月
    2024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攻坚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规划的关键之年。2024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稳步迈进,中国式现代化社区建设和治理逐步迈上高质量发展征程。基层社区治理不断呈现新图景,社区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三治融合”促进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逐步形成。本报告基于丰富翔实的案例呈现、客观的数据分析、科学的理论视角,全面阐述了中国社区事业发展情况。在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等领域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城市社区改造工作机制逐渐优化、整治模式不断创新、整治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党建引领机制全面提升新时代乡村振兴、城市社区多元共治效能和水平;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社区形成跨区域、跨部门合作资源共享机制,文化新质生产力赋能社区基层治理形成新动能;社区环境不断优化,智慧小区改造增强社区治理互动性和实效性,居家社区养老助餐服务创新模式丰富而多元,养老服务普惠化覆盖率提升,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同时,伴随新质生产力推进治理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基层社区现代化治理面临治理单元碎片化、基础设施弱项与民生痛点交织、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未能满足居民需求、人口异质性与诉求分化等诸多挑战;居民社区参与度、数字化治理水平、社区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化水平迫切需要提升。此外,随着中国城市更新步伐加快、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城市老旧小区环境整治体制还有待优化,社区老旧小区更新对流动人口需求及社会网络与文化认同也需加强关注,等等。为此,扎根中国社区经验,立足中国国情,面向中国社区实践,本报告基于丰富的经验研究和科学的理论分析,采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研究方法,形成关于中国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模式和有益思路,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善治格局形成:一是提升环境整治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加强产业融合与能源替代,创新投融资机制;二是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政策保障以及多方协作机制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建构;三是拓宽老年助餐设施服务范围和供给,推动农村老年助餐服务发展,完善助餐机构补贴政策,推动老年助餐服务高质量发展;四是加强文化内涵凝练和品牌塑造、健全供需有效对接机制、持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依托城市更新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水平;五是采取综合政策方法提高居民社区日常空间公共参与度,搭建多元化的协商平台,建立与社区治理单元类型相匹配的治理体系,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中国社区精细化治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出版时间: 2022年07月
    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是解决我国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关键所在。“十三五”以来,我国社区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果和明显成效,社会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稳步推进,社区服务内容不断丰富。面对日益复杂多元的社区服务的需求,当前还存在社区服务效能不高、治理体系不健全、智能化水平较低等问题,需要加强整体统筹,以服务精细化为主要方向,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推动社区治理向开放、联动、融合迈进。
  •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出版时间: 2024年07月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持续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社会治理创新之道,既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推进社区基层治理现代化,应加强党建引领,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用文化治理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积极推动老旧小区更新改造,改善社区环境;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持续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 以康复服务为纽带推进基层老残儿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出版时间: 2024年07月
    康复服务是以失能失智为主要特征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困境儿童的共同需求,是老残儿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康复过程是提高其社会参与度的过程。我国康复服务整体起步较晚,在社区层面还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康复服务体系,自2017年《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康复服务的范围和标准逐步提升。目前社区康复服务以养老和残疾人服务设施为主,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缺少针对儿童的社区康复服务。在康复服务一体化发展中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康复服务覆盖面,营建社区半小时康复服务圈,推进康复服务市场化发展。
  • 社区改造的国际经验及其对北京市的启示
    出版时间: 2025年06月
    社区改造是北京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点工作之一,尤其是针对2000年之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北京市的待改造社区数量大,改造需求突出,但目前改造工作仍以政府主导为主,路径单一,难以持续。本报告研究借鉴了外省市及国外各城市多元化的改造路径,总结归纳改造路径演变趋势,重点分析了政府、市场、居民等多元主体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所承担的具体职责。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各个地区为落实各主体职责所采用的政策工具,从而为北京推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老旧小区改造提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