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中国青年网络参与报告

作者:
朱迪 陈俊鹏
出版日期:
2018年8月
报告页数:
26页
报告字数:
16194字
所属图书:
中国青年发展报告NO.1: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报告关注青年(18~34岁)群体的网络参与。基于多种数据来源,本报告聚焦青年生活方式的显著特点,以“工具性-情感性”的网络参与作为分析框架,考察青年通过互联网如何建构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以及互联网生活中的公共参与和文化参与。研究总体显示了互联网在青年个体生活和公共生活中的赋能作用:一方面是工具性的赋能,青年通过社交网络与互联网获取各类信息,在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就业择业和公共生活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机会和选择;另一方面是情感性和权力性的赋能,青年借助互联网开辟出新的社交场域和文化场域,从而塑造其独特的社会交往模式和文化模式并表达自己的诉求,大学生群体公共参与的程度相对较高。但是,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复杂性和风险也对青年产生一定影响,需要政府、互联网平台和青年自身共同努力,完善互联网安全环境,构建积极健康的互联网生活方式。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社交网络青年网络参与

作者简介:

朱迪: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消费与文化社会学研究室主任(主持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消费社会学、青年与青少年、社会分层、新业态与新经济以及互联网与社会。主要研究成果:《“宏观结构”的隐身与重塑:一个消费分析框架》(论文)、《市场竞争、集体消费与环境质量——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混合研究方法的方法论、研究策略及应用——以消费模式研究为例》(论文)、《新中产与新消费——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的阶层结构转型与生活方式变迁》(专著)、《骑手的世界:对新职业群体的社会调查》(合著)、《品味与物质欲望:当代中产阶层的消费模式》(专著)。

陈俊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

文章目录
·青年使用互联网的总体情况
互联网对青年日常生活的塑造
  • (一)青年互联网生活关键词: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
  • (二)随身伴侣:80后和90后网络原住民与社交网络
网络参与对青年社会交往的丰富
  • (一)寻找“同好”:线上与线下的连接
  • (二)促进亲密关系还是强化代沟
  • (三)连接社会关系与新型就业模式
  • (四)工作与生活的交织
青年的网络文化参与和公共参与
  • (一)网络参与场域的转换
  • (二)提升青年的话语权和文化认同
  • (三)拓宽青年参与公共生活的渠道
·青年网络参与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