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社会距离、社会安全与公共安全

作者:
卢国显
出版日期:
2010年9月
报告页数:
9页
报告字数:
5934字
所属图书:
农民工;社会距离与制度分析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公共安全就是公共安宁,它反映的是社会秩序的安定和安全状态,以及大众、公共的安全和安定。农民工的公共安全主要是指农民工群体的个人人身安全和公共领域的安全,主要指农民工与市民的冲突状况、受害状况和安全感。现实生活中,有人将社会安全等同于公共安全,或用社会安全代替公共安全,这都是不正确的,二者有明显的区别。社会安全和公共安全都涉及安全问题,但具体内涵有所不同。社会安全的侵犯主体是社会的失业和贫困现象,而公共安全的侵害主体是人或某一群体。社会安全侵害的对象是个人生存的基本条件,而公共安全侵害的对象主要是个人的人身安全。

关键词:

农民工社会安全公共安全社会距离

作者简介:

卢国显:河南唐河人,1966年生,200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获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距离、社会政策与治安问题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距离:一个制度分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社会距离: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与教育政策的适应性调整”,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警民距离与首都和谐警民关系构建”,公安部项目“网络群体性事件与虚拟社区警务建设”,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20多篇,曾获得2006年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社会安全和公共安全的内涵
  • 社会距离与社会安全、公共安全的关系
  • 变量与指标
第二节 农民工的社会安全状况
  • 农民工的社会安全状况
  • 农民工的公共安全状况
第三节 社会距离、社会安全、公共安全的相互关系
  • 农民工的社会安全与社会距离
  • 农民工的安全感与社会距离
  • 社会安全与公共安全
  • 农民工公共安全内部因素的相关性
  • 结论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