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抗逆力视角下流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介入案例研究——基于云南省HIH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区服务实践

作者:
出版日期:
2015年5月
报告页数:
14页
报告字数:
9525字
所属图书: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政策及实务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问题一直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多数研究聚焦于留守儿童,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研究不足。在有限的研究中,研究者大多从问题视角出发,聚焦于“失范行为”、“就地入学”等底线问题,例如,留守儿童的德行失范问题研究贾勇宏:《留守儿童的德行失范问题研究》,《青年研究》2008年第4期;韩菲尹、吴支奎:《行为偏差:农村留守儿童失范问题探析——基于安徽省广德县千口村的调查》,《教育与实践》2010年第9期。,以及流动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金小红、陈明香、王艳云、白睿智:《关于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过程机制的调查研究——以社会学越轨理论为视角》,《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2期,第15页。,缺乏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正面研究。问题取向的研究不仅忽视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化过程中人格发展、职业规划及社会适应性等重要议题,而且易对研究对象造成消极的标签影响,导致人们将农民工子女与行为偏差、心理障碍、失范、弱势甚至高危、犯罪这些负面标签相联系。所以,亟待引入当代社会工作重要的实践取向的抗逆力研究,以积极的优势视角弥补研究过程中人文价值的缺失与方法论偏差。也有一些学者从积极的政策倡导层面,明确提出要加强针对流动青少年的社会工作,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生命教育与人格成长,郝秋丽:《城市打工子弟学校青少年生命教育模式初探》,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提高农民工子女与城市社会的多元文化整合程度,促进他们融入城市。曾守锤:《殛需加强流动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以浦东为例》,《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20页;徐丽敏:《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教育过程中的社会融入研究》,《学术论坛》2010年第1期,刘建娥:《乡-城移民社会融入的实践策略研究——社区融入的视角》,《社会》2010年第1期。不过,政策研究尚未深入行动实践,流动青少年的社会服务长期缺乏。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从消极问题视角转向积极优势视角
·抗逆力研究及流动青少年的逆境因素评估
流动青少年社区服务项目实践与评估
  • (一)家庭教育项目与能力建设
  • (二)社会教育项目与社会资本的发展
  • (三)职业生涯规划项目与教育福利资源的拓展
结论及建议
  • (一)社工专业理念与实务方法在本土贫弱社区的成功实践
  • (二)社工助人专业伦理为流动青少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三)加强中心自身能力建设以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