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公共管理、民间组织及公共设施建设的特点与变迁

作者:
出版日期:
2010年4月
报告页数:
65页
报告字数:
54715字
所属图书:
侨村蒜岭的变迁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前文已经指出,蒜岭是一个由四大宗族和一些小姓构成的主姓村,同时蒜岭又是个侨村,因此,村庄的公共管理和民间组织有其独特之处。人民公社以后虽然村庄的公共管理组织已由生产大队、家庭承包制后又称为村两委负责组织执行,但村庄的传统文化活动却由改革开放后复兴起来的宗族组织和新产生的民间组织来承担。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2002年,由于旅印尼蒜岭侨胞的热心捐助,蒜岭村的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得到迅速而全面的发展,但随着老一代华侨华人笔者把20世纪中期以前“走番”的华侨华人称为蒜岭村老一代华侨华人。把20世纪70年代中期迄今,出境的村民被称为蒜岭新一代华侨华人。虽然后者中的大部分尚未在侨居国获得定居权,但是,只要有机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争取获得在海外的定居权的。所以,为叙述方便,笔者也把其视为华侨华人。的逝去,公共事业的经费来源减少,已不得不逐步开始靠村民自己筹措。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1949年以前的村庄公共管理与公共活动设施
  • 保甲制前的各宗族自治
  • 九社(宫庙)联合的村庄公共活动
  • 古街南头的公共设施与公共活动
  • 保甲制下的村庄公共管理
第二节 1949年以后的村庄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建设
  • 由村民推动海外捐资的公共事业建设
  • 侨资大力捐建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时期
第三节 民间组织
  • 宗族组织的复兴
  • 武当别院董事会
  • 老人会(新厝镇老年体育协会蒜岭村分会)
  • 旅印尼蒜岭乡同人
  • 蒜岭大队侨汇保管会
第四节 村两委
  • 村两委构成、职责与收支
  • 重视完成政府任务的村委会
  • 近年来村委会办的实事与好事
  • 村民对村委会的意见
  • 沟通不够使村委会给旅外同人造成不良印象
第五节 失去侨资开始村民集资建设
  • 失去侨资的原因
  • 侨资利用的反思
  • 靠自身的力量建设村庄是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