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汶川地震灾害救助中的社会政策反思

作者:
花菊香
出版日期:
2010年7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字数:
17296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变迁:60年回顾与思考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严重地震灾害不仅使一个地区民众的生活、生产限于困境,也使他们的心理限于困境,他们的关系网络也面临解构与重建。应急救助难免疏于心理安抚,心理干预的过分技术倾向以及服务人群限制,使得灾后救助措施与灾民需求之间出现难以填平的沟壑。在巨大的突发地震灾难面前,我国政府惊人快速的反应速度,亿万人有组织的与自发的救助行动,让全世界不得不为中国惊叹!灾后重建策略,应致力于运用有效的社会政策服务于灾民,既满足其维持和改善生活的需求,又满足其心理需求,同时又有助于其关系网络重建。我国在应对汶川地震过程中的经验不仅解了灾民之危难,缓了国人之焦虑,也对世界灾害救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救灾过程中对救灾经验的总结以及对救灾政策的反思,对今后我国乃至全球的救灾机制和行动策略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本文将以社会质量理论作为分析的理论框架,反思我国汶川地震的救灾社会政策。

关键词:

作者简介:

花菊香:(1964~),江苏镇江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MSW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医疗社会学与社会工作、青少年问题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社会政策。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

文章目录
·分析架构
·社会—经济保障维度 宏观整体援助与微观分散扶持相结合,保障居民基本生活
·社会凝聚维度 政策救助与真情行动相结合,修筑社会关系网络
·社会包容维度 政策设计保障性与发展性结合,充分维护居民权益
·社会赋权维度 政策的综合性与单一性相结合,积极加强居民的能力建设
政策反思与建议
  • 1.政策对具有独特性的个体需求回应乏力
  • 2.灾区居民能力建设不足,政策对象的社会参与性程度有待提高
  • 3.安置标准的特征性差异,容易形成居民中的不公平感
  • 4.重物质性社区重建轻社会心理性社区重建
  • 5.社区重建以社区为本的理念强调不充分
  • 6.过分注重效率与速度,而忽略优先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