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师徒关系合同化与劳动政治——立足于东北一家国有制造企业的个案研究

作者:
王星
出版日期:
2010年7月
报告页数:
30页
报告字数:
31528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变迁:60年回顾与思考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一个重大转型,即从注重出口加工轻工业转向装备制造业。这个再重工业化过程对生产技术工人的数量和技能水平都提出了更高需求,但是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国城镇工人数量为1.4亿,技术工人7000万,可是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这种技工人才供给与需求严重不对称的事实说明,以外部为主的技能养成方式没有能够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技工储备。这种情况下,作为技能传承手段的师徒制重新被一些制造企业重视以期克服生产过程中的技工短缺情况。师徒制在新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属于国有企业技能形成的一种制度性安排。然而作为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国有企业主要的技工内部培训方式(吕妍、古继宝,2007),师徒制在目前的国有企业中却面临着危机:首先表现在师徒制这一内部技能养成方式逐渐被外部技能方式取代。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用工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即采取“先招生,后招工”,“先培训,后就业”的方针,学徒工逐渐被招收大中专、技工学校以及职业高中毕业生所替代,国有企业内的师徒制逐渐被忽略,甚至中断当然从宏观的产业层面(industry level)来讲,随着科学进步、生产机器化水平提高和劳动分工的深化(布雷弗曼,1974/1979:71),也会导致师徒制技能传承方式的覆盖面和重要性下降。;其次表现在一些国有企业中即使依然残存着师徒制,但是师徒间出现技能传授危机,无法履行其技能传承功能。作为东北一家大型国有制造企业,个案C厂的师徒制也经历了盛行到衰微的历史过程其实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师徒制在一些国有企业中又逐渐被重新引回。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有制造企业出现了普遍的蓝领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断层、短缺的情况,企业内部师徒制的缺失被认为是重要原因。,也面临着师徒间技能传承危机。1999年C厂开始重视师徒制并对之进行合同化改革笔者原来使用的概念是“制度化”,和高柏老师讨论后,他认为“制度化”概念过于宏观,不精确,故改用“合同化”。,然而理论上效率最优的师徒关系模型没有能够克服师徒结对的实践困境——“师傅不愿教”,未能缓解师徒关系实质解体的危机,相反却催生了师徒间的劳动政治行为。本文正是以此问题为切入点:一是对师徒间技能传授危机进行解释,思考师徒制作用的制度匹配问题,换言之,是什么机制导致师徒制在计划经济时代能够成为国企主要的技能形成手段,而在国企改制后却出现传授危机;二是揭示围绕师徒间技能传授产生的劳动政治图示,探索这背后潜藏的利益冲突结构。装备制造业的技能水平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涵,在提倡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分析师徒间技能传承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制度变迁过程中,由师徒制技能传承效果变化事实而引发的制度匹配问题,对于思考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具有一般性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作者简介:

王星:博士,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副教授,中国社会学劳动与人力资源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学、劳工社会学、社会政策理论。曾受邀访问韩国釜山大学、日本成城大学,做过美国杜克大学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成果曾获得中国社会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社会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第十二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

文章目录
·引子 师徒制的危机
·解释框架与研究准备 技能养成方式与企业治理机制
·制度匹配 师徒技能传承有效性与非市场治理机制
·制度不匹配 师徒技能传承失效与自由市场治理机制
·师徒合同化结对实践中的劳动政治
·进一步反思兼及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