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全面抗战前中国红十字会战地救护工作述论

作者:
戴斌武
出版日期:
2010年11月
报告页数:
12页
报告字数:
11750字
所属图书:
近代中国社会流动与社会控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中国红十字会自创立以来,对于救济工作始终保持一贯的重视,其在1913年公布的中国红十字会7项宗旨中,属于救济层面的就有3项,分别是拯灾、赈饥、瘗亡。《中国红十字会杂志》(1913年5月)第1号,转引自《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年)》,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第220页。如在1929~1931年3年内,多次不遗余力地赈济各种灾情。在1929年赈助陕、甘、晋、冀、察、绥等七省旱灾25万元。1930年拨发江苏义赈会5000元,开封妇孺收容所5600元,北平灾童收容所4000元,经赈务委员会转交陕县救灾委员会2000元,灵宝1000元,此外因辽西水灾严重,特拨款2000元,并派员至辽西散发棉衣1000件,棉被200条。1931年的救济地域与范围更广,涉及江、浙、皖、赣、鄂、湘、豫、粤、川各省。参见张建俅《中国红十字会初期发展之研究》,中华书局,2007,第152页。可见其工作依然以社会救济为主,兼顾医疗卫生,战地救护及各项社会服务,仍然没有跳出传统慈善团体的窠臼。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了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战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从此中国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适应局势的发展,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也改为准备救护为主,兼及战争中的平民救护。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戴斌武: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学博士后

文章目录
·全面抗战前的战地救护工作
·全面抗战前的救护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