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草原经历了灾害多发的10年,连续多年的干旱、沙尘暴、雪灾和冻灾等都普遍发生在草原牧区。虽然干旱区年平均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称为干旱区,在200~500毫米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研究者一般将这两类地区统称为干旱区(dry land)。干旱区水资源的稀缺和不可靠性导致人畜用水和植物生产用水都具有极强的变化性(Anderson et al.,2010)。草原就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如“十年九旱”本身就是内蒙古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宫德吉、汪厚基,1994;内蒙古气象学会,1987:37),但这些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却是近几十年来少见的,尤其是不同灾害都集中在几年内发生,给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冲击。以锡林郭勒盟为例,从1999年开始,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连续8年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其中有6年属于严重旱灾(李晓林,2006)。锡林郭勒盟西部1999~2002年经历了连续4年严重干旱后,又出现了2001~2002年连续两年的沙尘暴高发期(廉丽萍,2007),2000年发生沙尘暴13次,2001年扬沙天气持续近1个月(修长柏,2002)。2000年12月31日至2001年1月1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全盟范围内出现的雪暴和沙尘天气,是内蒙古地区近40年来的第一次,全盟约10万头(匹)牛马走失,死亡牲畜1566万头(只)(李彰俊等,2005)。2010年1月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等地遭受大雪寒潮灾害,受灾人数达35.2万人,冻死小畜3万余只(新华网,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