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密集型资源开发体制(一):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

作者:
出版日期:
2014年3月
报告页数:
24页
报告字数:
21729字
所属图书:
气候变化与社会适应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主体是人。如上文所述,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变化敏感区,传统游牧生计包含了应对气候变异的有效的社会适应力。然而,当下草原牧民的生计模式是经历了近60年“现代化”历程的产物,可谓“今非昔比”。因此,在当下气候风险加剧的条件下,我们必须重新厘清生态脆弱地区存在的生态、社会与经济的基础结构。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牧区水利与“建设养畜”(1947~1982年)
  • (一)“靠天养畜” 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游牧经营
  • (二)“建设养畜” 打井运动与资源开发空间的拓展
“种养结合”的“家庭牧场”(1983~2000年)
  • (一)“牲畜承包”与定居的“小牧户”
  • (二)“草场承包”与“画地为牢”
  • (三)水资源利用的商品化
生态治理与“集约型”畜牧业(2001~2012年)
  • (一)国家投资与新“打井热”
  • (二)生态移民与农业扩张
  • (三)规模经营与资源悖论
·结论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