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文化传统的预制性与公民教育

作者:
李萍 王硕
出版日期:
2013年5月
报告页数:
14页
报告字数:
11656字
所属图书:
中国公益发展报告(2012)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伦理诉求是对道德动机和行为价值目标的综合判断,是理解公益慈善活动的内涵及意义的关键所在。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实践内容,公益慈善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呈现不同的范式,其伦理诉求是其文化内在伦理精神的体现。相对于西方旨在构建公共领域之善的社会改造诉求而言,中国传统公益慈善的价值目标更倾向于维护既有的伦理秩序,构筑“伦理共同体”。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代社会,中西方公益慈善伦理诉求的交融视阈在于建立以“交互主体性”为基础的“爱的共同体”。
关键词:

公益慈善伦理诉求爱的共同体交互主体性

作者简介:

李萍: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

王硕: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山大学公益慈善伦理研究所所长。现主要致力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以及文化比较视阈下公益慈善哲学的建构。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比较伦理学、社会伦理学。

文章目录
·一个调查引出的问题
文化传统的预制性
  • 1.根源性
  • 2.特殊性
  • 3.生存性
公民教育定位的思考
  • 1.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要考虑文化传统的预制性因素
  • 2.公民教育的展开要关注接受主体的文化传统预制性倾向
  • 3.公民教育的设置要以文化传统的本源性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