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理论探索:中国民族团结研究

作者:
周竞红
出版日期:
2017年5月
报告页数:
62页
报告字数:
55761字
所属图书:
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民族团结是当代中国人最常听到的词语,也是各类媒体上最常用和使用频度极高的重要词语,当代中国大多数人生活在民族团结带来的平和、安定和常态的社会生活中。当然,一般社会大众很少去思考民族团结的性质、内容和衡量标准及动态性变迁等问题,但是社会上每一个正常人都会期待生活于各民族和谐有序的社会,而不是矛盾冲突的社会。中国共产党在其幼年时期就特别注重民族团结,无论在民族民主革命中,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都始终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积极施策追求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政策体系的建构,到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和不断完善,都对民族团结产生着关键性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各级政府推动下,各民族地区每年都会开展民族团结表彰活动,树立了不同层级成千上万民族团结进步典型集体或个人,借助政府表彰活动让那些在社会日常生活中推动民族团结的人物和事件得到社会的广泛了解和认识,以形成良好的、有利于民族团结建构的社会氛围。那么,从理论上来说,什么是民族团结?民族团结达成的机制是什么?民族团结与民族平等有何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团结的关系如何?民族团结是“一劳永逸”的吗?这些都是民族工作者和学术界以及社会公众关注的问题。学术界对这些问题其实已有了几代人的探讨,但是,社会生活的变迁、观念的更新、认知差异等都使得问题面向多变,难有定论。对于追求现代化建设的国家而言,多民族多样文化的优势如何发挥是必须面对的社会实际,民族地区对相关问题的处置则决定了民族团结发展大势,民族团结之轮的驱动需要社会政策的助力,也需要公众普遍的追求,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目标,使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模式得以有效持续,推动中华民族复兴。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周竞红:女,蒙古族,1963年6月生于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部,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民族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问题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曾参与并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著有《我国各民族的繁荣发展》(合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合著)、《走向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地区大型水电资源开发研究》、《蒙古民族问题述论》等,在《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

文章目录
民族团结的理论认知
  • (一)王朝中国“民族”团结——“五方之民”的联合
  • (二)“中华民族国家”的建构与民族团结的提出
  •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论民族团结及启示
  • (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关于民族团结的讨论
当代中国民族团结进步推动实况
  • (一)各级政府对民族团结进步的提倡与督导
  • (二)新形势下民族团结进步的创建
  • (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载体
十八大以来民族团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一)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的特性
  • (二)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的构成要素
  • (三)十八大以来民族团结思想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