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人口流迁制度的变革成就了大规模、持续的人口流动现象。女性流动人口作为后起之秀,在20世纪最后几年的时间内飞速增长;到21世纪初期,其规模、流迁距离与影响已经赶上,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超过男性流动人口(姜秀花,2004a;林丹华等,2006;王菲,2007)。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女性流动人口约占流动人口总数的49.6%;跨省流动人口中,女性约占47.2%;与男性流动人口相类似,女性流动者的年龄结构以青壮年(15~35岁)为主(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2001)。与以往以婚迁为主的流动模式不同,现阶段的女性流动人口多数以从事经济活动为主要目的,她们广泛地活跃于社会经济生产的各个领域,成为21世纪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众多研究与实践表明,受户籍登记制度与城乡社会经济二元分割状况的影响,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公共政策与管理服务发展严重滞后,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被“边缘化”的现实(郑真真、连鹏灵,2006)。一方面,流动务工者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对流入地及流出地的社会福利、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可及性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人力资本积累,多数流动者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且缺乏基本的就业保障与医疗保险。与男性相比,受生理特征以及社会文化所赋予的家庭责任等因素的影响,高强度、超长时间工作、低就业保障、低医疗服务可及性等因素对女性流动务工者的健康威胁(如经期、孕产期、流产后等)更大。而流动妇女的身心健康不仅关系着其个人的生活质量与经济生产力,而且极大地影响着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张建武等,2008)。因此,流动妇女的健康状况日益成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相关政策决策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