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2007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作者:
祝华新 胡江春 孙文涛
出版日期:
2008年1月
报告页数:
20页
报告字数:
18479字
所属图书:
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2007年是中国网络舆论非常活跃的一年。互联网公众对民生、政府管理、反腐败、环保、社会道德滑坡等网络热点问题踊跃发表意见,形成了若干轮较大规模、较强力度的网络舆论,对热点事件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对互联网舆情的反馈与引导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互联网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但网络舆情还不能等同于全民立场。要加强网民的自我管理,警惕“网络暴民”现象。

关键词:

社会心态互联网舆情

作者简介:

祝华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互联网与新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撰写2008~2009年度社会蓝皮书互联网舆情报告,参与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舆情监测与形象传播研究”等学术课题,主编多部专业研究报告,并应邀多次到各地进行网络舆情工作演讲和培训。

胡江春:人民日报社北京华闻在线股份有限公司编辑。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研究人员。

孙文涛:中国体育报业总社 《网球天地》 杂志副主编

文章目录
互联网舆论形成机制
  • 1.中国网民呈年轻化特征,高学历群体互联网普及率高
  • 2.中国互联网舆论平台十分发达
  • 3.网络舆论压力十分强大
  • 4.互联网成为舆论形成的新型大众媒介
2007年互联网舆情揭示的社会心理
  • 1.网络议论极为庞杂,但对社会敏感问题的关注点非常集中,网民的价值取向也经常呈现出惊人的相似
  • 2.民众维权意识空前增强,同时需要警惕民粹心理
  • 3.网民强烈关注和呼吁政府增强公信力
  • 4.民众对环境问题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关注
  • 5.网民对社会道德滑坡痛心疾首
  • 6.反腐败仍是网络舆论焦点之一
  • 7.民族主义情绪相对平和
政府对互联网舆情的反馈与引导
  • 1.互联网成为治国理政新平台
  • 2.山西“黑砖窑”与中央政府的情系民生
  • 3.“黑砖窑”事件暴露出某些地方官员对网络舆情的迟钝
互联网舆情的偏差与网民“自治”
  • 1.互联网舆情的偏差
  • 2.警惕“网络暴民”现象
  • 3.“意见领袖”的突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