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制度实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利

作者:
出版日期:
2019年9月
报告页数:
36页
报告字数:
26017字
所属图书:
新中国民族工作研究(1949~1957)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马克思主义有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人类解放的理论,首先在俄国十月革命中得到实践,苏俄建立了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同时,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了。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以及如何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方面,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民族区域自治,这一选择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结果,因为中国和苏联的革命经历不同,中国各民族的解放斗争是为了驱除共同的敌人——日本和西方侵略者,而俄罗斯少数民族的解放斗争则是为了打破沙俄帝国与殖民地的关系。同时,“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经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我们这种内部、外部的关系,使我们不需要采取十月革命时俄国所强调的实行民族自决、允许民族分立的政策”《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第259页。。因为“我们是根据中国民族历史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革命的发展,采取了最适当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第260页。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历史与国情: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考量
  • 源与流:中国是一个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一”与“多”: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要求处理好多元性与一体性的关系
  • “大”与“小”: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 多与寡:我国民族发展程度不平衡,甚至一个民族内部的发展也很不平衡
  • 利与害:近代以来各民族结成了命运共同体
第二节 政策制度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与全面推行
  • 《共同纲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 《实施纲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一步充实
  • 五四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日益完善
  • 散杂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补充
第三节 中央与地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 经与纬: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实行区域自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稳定
  • 内与外:充分发挥国家与各民族的优势,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与进步
  • 点与面:兼顾民族因素和地方因素,体现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