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中等收入群体概念的兴起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作者:
李春玲
出版日期:
2018年4月
报告页数:
11页
报告字数:
11142字
所属图书:
中国中产阶层的形成与特征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最早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口号。之后,党和政府文件一再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2016年5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这说明,“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是衡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性指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等收入群体应是社会主流人群。为此,“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也被纳入《“十三五”规划纲要》。不过,目前国内学界对中等收入者的概念界定还未形成明确说法,在中等收入者的具体划分方法上也存在许多争论。由于缺乏对这一群体的明确定义和测定方法,所以无法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量化目标和具体的政策方案,从而不利于这一目标的顺利达成。为此,从政策层面考虑,需要尽快设定“中等收入者”划分标准,明确中等收入群体概念界定,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具体量化目标。细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政策方案不仅需要明确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界定和划分标准,还需进一步考察中等收入群体的构成特征,预测其增长趋势,从而使政策努力方向不仅朝向“精准扶贫”,而且达致“精准扩中”。同时,在学术研究层面,对中等收入群体这一概念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也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许多人认为,中等收入群体这个词只是中国政府领导人从政府政策目标角度提出的一个口号性概念(比如“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壮大中等收入群体”等),但实际上,在2002年中国政府文件中出现“中等收入者”这个词之前,国外已有社会科学家采用这一概念分析收入分配问题和社会构成变化。目前,中等收入群体(middle income group)这个词非常频繁地出现于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OECD等)和知名智库研究报告中,同时一些讨论收入分配和社会结构变迁的学术著作也采用这一概念。不过,中等收入群体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社会群体分类概念还是相当年轻的,对这一概念的理论内涵和社会现实意义还缺乏深入探讨。
关键词:

全面小康社会中等收入群体社会结构变迁中国社会发展收入不平等测量

作者简介:

李春玲: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青少年与教育社会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特聘教授、社会学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与流动、教育社会学和青年研究;承担过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数十篇论文,出版多部专著;主要著作有《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趋势的实证分析》、《比较视野下的中产阶级形成:过程、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后果》、《中国城镇社会流动》、《社会分层理论》、China’s Youth:Increasing Diversity Amid Persistent Inequality等。

文章目录
·中等收入群体概念内涵的变化:从收入分组到社会群体
·中等收入群体概念兴起:从收入视角理解社会结构变迁
·中等收入群体概念的新内涵:收入不平等测量与全球化发展趋势
·中等收入群体概念界定的两种取向:绝对标准模式与相对标准模式
·中国特色的中等收入群体概念界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指标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