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治理吸纳慈善:2019年中国慈善事业综述

作者:
朱健刚 严国威
出版日期:
2020年7月
报告页数:
26页
报告字数:
22821字
所属图书:
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0)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2019年中国慈善事业的基本面相对稳定且总体向好,社会组织总量和慈善捐赠总量持续增长,志愿服务、慈善资产管理和行业建设等领域取得明显进展。

从2018年中国进入新时代以后,2019年整个民间慈善事业被进一步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当中,呈现“治理吸纳慈善”的总体特征。其一,在国家层面,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进一步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同时大力发展慈善会等官办慈善组织,以治理的方式有选择地吸纳慈善组织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其二,在市场层面,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向善和商业慈善在质疑中逐渐成为时尚,企业社会责任和影响力投资成为重要主题。它们在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强大的社会及技术支撑的同时,也伴随着纷繁复杂的争议。其三,在社会层面,儿童福利与青年公益开始凸显,青年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公益自组织开始活跃。在民间公益慈善空间被政府和商业挤压的状态下,这些青年公益却依旧可以实现社会创新,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在未来的中国,慈善事业必然会因应政府、商业和社会要求而产生不同的话语和实践。

关键词:

慈善事业青年公益治理吸纳商业慈善

作者简介:

朱健刚: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中国社区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担任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慈善联合会学术委员。国际第三部门研究学会(ISTR)理事,NVSQ期刊编委,中国残疾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常务理事。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慈善学院兼职教授,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咨询委员。曾任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执行院长,哈佛-燕京访问学者和富尔布莱特访问学者。公益兼职有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广州公益慈善书院理事长、福建正荣基金会理事、上海热爱家园青年志愿者协会荣誉理事等。曾获评《公益时报》2017年度人物,《中国慈善家》2016年封面人物,所办机构获得《南风窗》2007年度最佳公益组织。长期致力于研究公益社会学、发展人类学与社会组织发展,多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与教育部课题和重点课题。在China Quartely、《社会学研究》等国际和国内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曾主编《中国公益蓝皮书》和《公益》期刊。主要著作有《国与家之间:上海邻里的市民团体与社区运动民族志》《公共生活评论(第一辑):社区、空间与行动》《责任·行动·合作:汶川地震中NGO参与个案研究》《行动的力量:对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研究》等。

严国威: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秘书长,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治理、社会组织、残疾人社会政策研究。

文章目录
·前言
总体稳中向好:2019年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状况
  • (一)社会组织总量增长放缓
  • (二)志愿服务开启新的征程
  • (三)慈善资源总量略有下降
  • (四)慈善资产管理相对保守
治理吸纳慈善:2019年中国慈善事业的总体特征
  • (一)国家层面:治理吸纳慈善
  • (二)市场层面:商业慈善兴起
  • (三)社会层面:公益新生代
·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