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开始的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如果按照波兰尼(Polanyi)的理想型分类,将中国原有的体制看成是再分配经济的话,那么历史在这20年间则目睹了另一个经济体系——市场经济的兴起。Polanyi,Karl 1944,The Great Transformation.与前苏联、东欧的激进改革形成对照,中国推行的是从“体制外”到“体制内”推进改革的渐进战略。吴敬琏:《市场经济的培育和运作》,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体制外之改革安排的特点之一就是非国有经济的蓬勃发展。这种发展给中国的社会结构带来了深刻变化。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城镇中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为15万(占城镇就业人口的1.6‰),到1997年增长到了1919万(占95.0‰);三资企业(包括港澳台投资经济)从业人员从1985年的6万人(占0.5‰)增加到1997年的581万人(占28.8‰),私营企业中的从业人员从1990年时的57万人(占3.4‰)发展到了1997年的750万人(37.1‰)。截至1997年底,城镇中的私营企业数达到59.6万个,个体经营户达到1023.8万家。数字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130~131、152~153页。“统计年鉴”中关于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从业人员数量的纪录是分别从1985年和1990年才开始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