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依情理抗争:农民抗争行为的乡土性——基于苏北若干村庄农民环境抗争的经验研究
作者:
罗亚娟
出版日期:
2014年9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字数:
11540字
所属图书:
中国环境社会学(第二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09.268-280
陈涛
崔凤
摘要:
基于苏北地区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经验研究发现,苏北农民抗争行为的实践逻辑不能用现有“依法抗争”“以法抗争”框架来解释。苏北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一般性特征为“依情理抗争”。行为理据、策略选择和目标制定都在情理框架内。具体表现为:环境纠纷发生后,依据习惯性的情理采取抗争行为,对相关法律几无了解;具有寻求调解的偏好;在抗争的初始阶段,目标往往是要求污染企业与村民互不妨害、和睦相处,而不是驱赶污染企业;纠纷激化后,依情理采取破坏工厂、肢体冲突等抗争行为,没有意识规避违法行为;少数村庄的村民采取诉讼方式进行抗争,诉讼的内在依据往往是经验中的情理而不是相关法律规定。村民依情理抗争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源自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行为惯性的影响。
关键词:
环境抗争
法律
农民
礼
情理
作者简介:
罗亚娟:
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
相关报告
政治机会结构变迁与农村集体行动的生成——基于环境抗争的研究
事实与情理
探寻玉圭的前世今生:评《禹赐玄圭》
“维稳压力”与“去污名化”——基层政府走向渔民环境抗争对立面的双重机制
2012年环境公共事件述评
从环境抗争到协同治理:ENGO在路径演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大川环境抗争·生物权力案例分析之三·
政治机会结构与农民环境抗争——苏北N村铅中毒事件的个案研究
网络赋权与环境抗争
城市、乡村与风险分配的空间差异——从海洋灾害、环境污染看社会抗争的城乡差异
文章目录
·
有“法律”无“情理” 已有研究的局限
“礼”与“情理” 传统乡村社会的纠纷解决机制
1.“礼”“情理”与社会秩序
2.“礼”“情理”与纠纷解决机制
“情理”与苏北农民环境抗争的实践逻辑
1.沙岗村案例
2.东井村案例
·
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