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网络赋权与环境抗争
作者:
王全权
陈相雨
出版日期:
2014年9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字数:
11719字
所属图书:
中国环境社会学(第二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09.281-293
陈涛
崔凤
摘要:
近年来,草根民众的环境抗争行动日益增多,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崛起,使环境抗争呈现“网络化”的趋向。但是,网络媒体有着自身的运作规律,随着抗争客体在网络空间中的霸权再造,以及网络媒体自身局限性的不断显现,草根民众的网络优势将会逐渐丧失。尤其在“网络幻象”破灭之后,草根民众的环境抗争将会产生诸多负效应。各级政府除了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还更应看到表象背后的利益表达及草根民众的无奈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理之道,在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吸引公众参与环境政策生产,以环境正义为基本准则,构建正规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
关键词:
环境抗争
网络赋权
环境非正义
作者简介:
王全权: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陈相雨: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
相关报告
“维稳压力”与“去污名化”——基层政府走向渔民环境抗争对立面的双重机制
2012年环境公共事件述评
从环境抗争到协同治理:ENGO在路径演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大川环境抗争·生物权力案例分析之三·
政治机会结构与农民环境抗争——苏北N村铅中毒事件的个案研究
政治机会结构变迁与农村集体行动的生成——基于环境抗争的研究
依情理抗争:农民抗争行为的乡土性——基于苏北若干村庄农民环境抗争的经验研究
城市、乡村与风险分配的空间差异——从海洋灾害、环境污染看社会抗争的城乡差异
我国环境抗争中社区自组织与民间环保NGO之比较——以阿苏卫垃圾焚烧项目反建事件为例
沉默的大多数?媒介接触、社会网络与环境群体性事件研究
文章目录
·
环境非正义与环境抗争
·
环境抗争困境与网络技术赋权
·
环境抗争的“网络幻象”
·
环境抗争“网络化”的负效应及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