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北京“牛街模式”的社会建构与中国民族宗教社会工作时代的来临

作者:
刘继同 左芙蓉
出版日期:
2011年10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字数:
12045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11)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北京“牛街模式”的诞生,尤其是2010年6月25日,由国家民委与民政部主办,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承办的“全国民族社区机构试点和社会工作培训班”项目,标志中国社会工作制度建设进入全面、积极的新发展阶段,标志中国民族与民族宗教社会工作时代的来临。北京“牛街模式”的基本含义是以城市民族聚集区为基础的民族宗教社会服务体系与政策,北京“牛街模式”的实质是城市民族聚集区的社区福利制度建设,精髓是民族宗教型福利。北京“牛街模式”的重大现实与理论政策意义是传统民族与民族宗教工作的全面结构转型,“社会工作化改造”是传统民族工作与民族宗教工作全面结构转型与战略升级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

牛街模式民族社会工作民族宗教社会工作民族问题本质实务模式

作者简介:

刘继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卫生与卫生外交、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宏观卫生政策与健康照顾服务,公共财政与卫生财政学、医院管理、医学社会学与医务社会工作、儿童福利与妇幼保健、宗教社会服务与慈善公益事业等

左芙蓉:左芙蓉,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文章目录
·北京“牛街模式”与民族宗教社会工作的战略地位
·“牛街模式”的内涵外延、构成要素与基本制度特征
·“牛街模式”实质、精髓与民族工作社会工作化改造
·中国民族宗教社会工作的发展战略与国家行动议程
·简要讨论与基本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