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汉族与少数民族城乡贫困的比较

摘要:
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城市贫困问题由隐形转变为显性并越来越受到关注。李实、John Knight(2002)利用1999年覆盖六省市的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通过综合考虑收入标准和消费标准,把中国城镇贫困分为三种类型,即持久性贫困、暂时性贫困和选择性贫困。王有捐(2006年)的研究发现,个人受教育水平、社会地位和工作收入越低,陷入贫困的概率越高,而失业是导致城市贫困最重要的因素。此外,城市贫困人群具有地域特征,即贫困人口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少。叶响裙(2013)认为致贫的原因主要有体制改革与经济转型产生了大量下岗和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疾病和贫困人口的自身原因等。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城市少数民族人数占总人口数的4.39%;远低于全国乡村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11.35%。由于城市人口中少数民族比例明显低于农村,而且成为城市居民的少数民族中很多是通过上学、参军等提高人力资本的方式(丁赛等,2013),因而和农村相比,本文对贫困研究的视角是多重的,既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划分,也有0~15岁儿童贫困人口、16~60岁劳动年龄贫困人口和60岁以上老年贫困人口的区别,此外还兼顾了城乡和民族的差异。
关键词:

社会转型少数民族农村贫困城乡贫困

作者简介:

丁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世界民族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秘书长。研究专长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劳动力流动、收入分配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民族研究》、《经济学(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China Economic Review、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Feminist Economics、The Review of Black Political Economy、Review of Disability Studie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等中外文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及一般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克强:经济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财政理论和中国财政政策问题研究以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

别雍·古斯塔夫森(Bj?rnGustafsson):瑞典哥德堡大学社会工作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通晓瑞典语、英语、德语。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是国际知名的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专家,并在SSCI英文学术杂志发表有关中国研究论文二十余篇。

佐藤宏(SatoHiroshi):日本一桥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长期从事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研究,是国际知名的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专家。

瑞萨·汉斯姆斯(RezaHasmath):牛津大学政治学和哲学博士,曾在牛津大学任教两年,现为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府管理和发展战略。

文章目录
·调查数据和研究方法
民族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城乡贫困状况
  • (一)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界定
  • (二)民族地区汉族和少数民族城乡贫困状况
·民族地区城乡汉族和少数民族贫困的影响因素
·简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