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佐藤宏(SatoHiroshi)
机构:日本一桥大学
个人简介:

日本一桥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长期从事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研究,是国际知名的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专家。

  • 中国少数民族的差异性研究
    本书主要基于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在2012年共同完成的“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家庭调查数据”,着重分析研究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尤其是汉族与不同族别的少数民族之间的差异,具体围绕微观的家庭和个体层面,对少数民族的家庭经济生活状况、收入分配、贫困、语言能力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幸福感、各类经济政策对家庭生计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
  • 绪论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本书的作者为国内外从事中国少数民族问题研究的学者,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对城乡不同地域的民族间差异性的微观分析得到更为具 体的结果并希望对未来的研究工作有所启示。本书各章研究了中国不同民族在家庭和个人层面的经济状况差异,本文总结了各章节的主要结论。
    关键词:
  • 农村不同民族间收入分配的差距及原因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本文利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家庭调查数据(2011年)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青海省、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湖南省七个地区的汉族、蒙古族、藏族、回族、撒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壮族、苗族、侗族、瑶族、土家族之间的家庭人均纯收入差距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 民族地区农村青年的语言资本、信息获取和经济机会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掌握一个国家通用语言的能力可以被认为是语言资本的核心形式,并且这种能力在社会分层和流动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本文首先探讨语言资本的分配和青少年拥有语言资本后对他们获得经济机会的影响。在讨论语言资本如何制约经济机会之后,我们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青年的语言能力、信息获取及经济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 农村老年人工作或退休选择的文化与民族差异比较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本文基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家庭调查数据(2011年)”,论述了生活在七个少数民族地区中农村老人劳动参与和退休的生活变化。调查数据所包括的少数民族样本用于研究文化差异对老年生活安排的影响十分理想。随着年龄增长,很多老年人会减少市场导向的工作。这些特定的少数民族调查样本代表了老龄化和不同民族家庭生活照顾文化下的潜在差异。文化差异可以明显在老龄化和寡居在性别差异影响中观察到。
    关键词:
  • 农村惠农政策的再分配效应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本文检验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惠农政策的再分配效应。这一研究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它提供了对中国农村公共政策的定量化评估,也是因为公共转移支付在农村家庭收入增长过程中存在的“逆收入分配” 效应是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分析中,本文首先分地区、民族和收入阶层描述了公共转移支付的总量及其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然后通过对比公共转移支付前后的基尼系数变化情况以及基于收入来源进行的基尼系数分解,分析两个方法在检验公共转移支付在收入不平等方面的效应。紧接着,本文通过评估贫困测量随公共转移支付、税费和外出务工收入的改变而改变的情况,分析了公共转移支付对农村贫困的影响。最后,本文检验了2002年和2011年公共转移支付的再分配效应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
  •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变化(2007~2011年)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本文使用2011年“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家庭调查数据(CHES)” 中的行政村数据,从公共治理的角度考察2000 年以来我国西部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的位置和预算来源结构的决定因素。本文聚焦于基层农村实施公共投资项目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县级政府。通过调查的七个省区在2007~2011年村级公共投资项目的数据以及村庄治理特点的信息,分析了地方政府如何进行公共项目投资。
    关键词:
  • 民族地区农村少数民族更贫穷却更幸福?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本文针对主观幸福感的物质和非物质的决定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分析,得到的总体结论是: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的少数民族尽管比汉族穷,但由于生活方式、文化、人际交往、主观态度的原因,却比汉族感觉更加幸福。这个结论与Kninght和Gunatilaka(2010)发现的中国农村居住者比城市居住者更幸福的结论存在一致性。通过建立并检验了五个假设后发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幸福感数值是一样的,但考虑到他们更低的收入状况以后,少数民族实际上固有的(即有条件的)幸福感要高于汉族。
    关键词:
  • 城市少数民族的劳动参与和收入比较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本文通过使用2011年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家庭调查数据,集中比较分析了民族地区8个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劳动参与和就业收入的差异。这8个少数民族分别为:回族、土家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壮族、侗族、苗族-瑶族。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和本书的第九章有所呼应,且第九章的内容也补充了对上述问题的理解。最后,应该注意到2011年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家庭调查数据也仅集中在7个样本地区。所以,我们的研究结果并不能够在总体上概括西部民族地区的城市和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状况,尤其要指出的是,在这里与各民族比较的汉族并不能完全扩展为中国城市地区的汉族。
    关键词:
  • 是否存在少数民族就业收入歧视?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本文的分析研究结果证实,在劳动力市场没有少数民族受到歧视,如果存在一定的歧视也通过少数民族因教育水平的提升,获得较好的工作机会而得到补偿。现有的文献中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的报告认为少数民族在劳动力市场遭受歧视,而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后并没有发现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收入差距。本文通过使用收入回归模型发现几乎不存在针对少数民族全体特别是45岁以下的少数民族人群的歧视。对于“有差异”的少数民族,尤其是45岁及以上的人群,他们的少数民族身份会影响到收入,表现出一定的收入歧视。但少数民族精英群体通过良好教育的补偿方式获得了较高的工作收入。
    关键词:
  • 汉族和少数民族城镇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本文的研究重点就是对民族间收入差距进行分解分析。首先,将人力资本变量、地理空间变量、语言能力变量、宗教信仰变量等这些影响收入的因素分别放入汉族和不同少数民族的收入方程中进行估算。其次,通过分解分析方法得到不同影响因素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通过调整样本选择性偏差,我们得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收入差距的50%源于教育;如果不 进行调整,那么区位条件差异似乎就是民族间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