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民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政权建设与民族关系

作者:
出版日期:
2016年5月
报告页数:
36页
报告字数:
33474字
所属图书: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关系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年)堪称是中国历史中最复杂和最动荡的时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便陷入一个在东西方列强不断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割地赔款、极尽屈辱的恶性循环之中。几千年来以自我为“天下”中心、俯视“蛮夷”的中华文明与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相遇,在只懂“丛林法则”并且“船坚炮利”的西方文明体系无情攻击下,这个“天下帝国”竟显得如此不堪一击,故李鸿章惊叹时局为“此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战争赔款为例,鸦片战争赔款2100 万银元;甲午战争赔款2亿3000万两白银,接近清朝政府全年总收入的三倍;与八国联军签订的《辛丑条约》让清政府赔款4亿5000万两白银,以当时中国国民总数4.5 亿人计算,每人罚银一两以示“惩戒”,因清政府无法一次缴纳,便以关税、盐税等担保,39年还清,本利共计9亿8000多万两白银,另有各省地方赔款2000多万两白银(中国近代史编写组,1979:28,245,343)。天文数字的巨额战争赔款不仅使清政府国库罄尽,也使民间积累的财富在朝廷苛捐杂税和外国强盗军队抢劫的双重掠夺中消耗殆尽。同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传统中华文明的政治与社会秩序、文化与伦理秩序分崩离析的过程,是中华民族被迫探索新的生存之道的过程。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贯穿中华民国38年历史的三条主线
  • 1.中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 2.中华各族维护国家统一,与国内分裂势力进行斗争
帝国主义别有用心地向中国各族群输入“民族”意识
  • 1.帝国主义列强分化瓦解中国的步骤
  • 2.晚清政府的应对
民国政府如何应对民族分裂势力
  • 1.放弃“十八行省建中华”,主张“五族共和”
  • 2.“九一八事件”后,空前的民族危机促使民国政府调整“民族”话语
  • 3.统一全国行政体制,培养和吸收少数族群精英进入国家政权
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实践
  • 1.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国体设计
  • 2.1929年的“保卫苏联”
  • 3.长征前后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少数族群政权方面的实践
  • 4.1935~1945年期间,逐步从主张联邦制改为主张民族区域自治
  • 5.日本投降后,如何应对内蒙古的“独立自治”运动
·研究中华民国史必须关注边疆的分裂与反分裂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