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开启新的抗议模式

作者:
汪建华
出版日期:
2015年3月
报告页数:
65页
报告字数:
52051字
所属图书:
生活的政治:世界工厂劳资关系转型的新视角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在本文中,笔者将主要讨论以汽新厂年轻工人为代表的汽车零配件业工人的抗争。汽新厂工人的集体抗争形态得益于“准专制政体”下不断形成的非正式关系网络,以及中专/职业教育带来的开放的交往方式、熟练的互联网动员能力、开阔的视野、城市发展期望。当然,汽新厂工人在平时的非正式抵抗、小型集体反抗和持续半个月以上的集体战斗中形成的意识、诉求、认同和斗争经验也同样重要。因此,同前面的案例一样,本章将详细介绍工厂的生产安排、生活形态与体验、工人集体抗争的经过及其给世界工厂带来的影响。不过,本章同样要对工人的非正式抵抗和小型集体反抗进行叙述,相比其他企业,汽新厂工人的团结文化在平时已经形成。汽新厂工人的集体抗争被学界、媒体和政府官员普遍认为是中国劳资关系转型的标志性案例,因此,对这一案例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详细解剖,也有助于我们从更加动态的、历时性的角度去理解工人的团结文化和抗争政治。笔者2011年年初就在汽新厂进行过深入访谈,随后又在2012年5月到汽新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因此,在汽新厂,笔者的田野材料相对其他个案更为充实。这里面的材料,既包括对汽新厂工人生产、生活形态的参与式观察所得到的材料,也有笔者对罢工领袖、公司管理层、工会人员、普通工人的深入访谈,还有详细的工人QQ群聊天记录、相关的官方文献、个人回忆录等做补充。笔者还将对汽新厂和汽瑞厂工人的团结模式及其生活基础进行分析比较。同为某日本汽车集团的关联企业,两个工厂在生产安排上有很多类似之处,不过汽瑞厂招进了很多老一代、低学历的工人。两厂工人在生活经历、生活形态上的差异,对各自集体抗争的团结纽带、动员方式、策略选择、集体认同、战斗性等有着非常明显的形塑作用。
关键词:

罢工员工工人组装变速箱

作者简介:

汪建华:生于1986年,江西新余人。2013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家庭与性别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代表性论文见诸《社会学研究》《社会》《开放时代》等权威学术期刊。

文章目录
同事—同学关系为基础的增长型抗争
  • (一)从生产到生活
  • (二)非正式抵抗
  • (三)离职趋势
  • (四)团结的文化
  • (五)集体抗争过程
  • (六)尾声
代际与团结文化 汽新厂与汽瑞厂的比较
  • (一)类似的生产安排与不一样的生活形态
  • (二)汽瑞厂的集体抗争过程简述
  • (三)汽新厂与汽瑞厂团结模式的比较
·生活与抗争政治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