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无直接利益冲突”生成的 系统动力机制

作者:
谢海军
出版日期:
2015年9月
报告页数:
81页
报告字数:
72790字
所属图书:
“无直接利益冲突”生成逻辑及社会治理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改革开放后,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着动态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单一型向多元并存的群体性事件类型转变,“无直接利益冲突”作为一种新型的群体性事件,其参与主体构成、生成机制、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有自身的特点。笔者以“过程—事件”分析法为纵向坐标和“制度—结构”分析法为横向坐标,将“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场景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以参与主体多元化的特征为研究起点,深入分析无直接利益相关者出现在事件现场中的动因。依据“无直接利益冲突”事前、事发、事中、事后整个过程,区分“无直接利益冲突”生成的主要环节,即“无直接利益冲突”生成的源头矛盾、中间环节、诱因事件、无直接利益冲突四个主要环节。“无直接利益冲突”中不同环节生成的动因不同,分为基础性动因、中间变量动因、诱发因素动因、直接动力动因四个综合动因。“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各个环节和其动因,共同构成“无直接利益冲突”生成的动力机制,即源头基础性动因、中间环节的中介变量、诱因事件的诱发动因、无直接利益冲突现场的直接动因。探讨“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现场之外的源头性因素、事件现场的直接动因、事件诱因以及从源头性因素到直接动因的中间变量,分析不同因素在整个事件中不同阶段所起的不同作用及其相互演变的关系,探索“无直接利益冲突”生成的系统动力机制。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无直接利益冲突”生成动力

作者简介:

谢海军:0河南孟州人,2007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法学博士。现任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社会冲突治理。先后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河南省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文章目录
·“无直接利益冲突”系统动力机制内涵
“无直接利益冲突”生成的主要环节及动因
  • (一)群体性事件发展过程和环节
  • (二)“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环节
“无直接利益冲突”源头性动因 日常生活中利益受损
  • (一)无直接利益相关者的介入 从“本体”到“变体”事件转变的枢纽
  • (二)“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生成的源头 利益受损的基础性动因
  • (三)经济利益矛盾是我国利益矛盾生成的主导类型
  • (四)我国利益矛盾中利益直接受损和利益相对受损
“无直接利益冲突”中间变量 体制内利益表达受阻
  • (一)利益表达的内涵与外延
“无直接利益冲突”生成的直接动因 “不公平感”社会心理
  • (一)社会心理的研究范式
  • (二)“无直接利益冲突”参与者的社会心理类型
  • (三)“不公平感”是“无直接利益冲突”生成的基础性心理
  • (四)社会利益矛盾向社会心理矛盾转化的特点
“无直接利益冲突”诱因 日常生活中的偶发事件
  • (一)“无直接利益冲突”生成的诱因特征
  • (二)政府处置“本体”事件的不足
“无直接利益冲突”助推因素 舆情的传播
  • (一)舆情传播促进“本体”诱因事件向“变体”事件转变
  • (二)基层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