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Schultz明确提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的概念并用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人们便对劳动力这一要素投入有了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将人力资本纳入经济增长方程式中,并进行实证研究以考察人力资本、教育、知识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根据Berman等的观点,劳动力素质在产业结构变化中的转移分为“产业内转移”(within industry shift)和“产业间转移”(between industry shift)。前者表现为各个产业内部高素质劳动力的增加,而后者则表现为生产资源由含低素质劳动力份额较高的产业向含高素质劳动力份额较高的产业重新分配(reallocation)。因此,我们发现劳动力素质的变化则更多地反映为产业结构的升级。众所周知,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因,而技术进步又更加依赖于劳动力素质的推动。由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需要具有相应研发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力与之匹配,人力资本水平一方面决定了各国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先进技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与技术转化效率。因此,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对产业结构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对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推动作用将逐步减弱,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将成为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角。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又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因此高素质的劳动力的培养将成为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工业转型发展的基本落脚点。通过文献研究,我们发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根据自身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来选择适宜的产业政策,最小化模仿成本,较快地转变产业结构,并实现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首先,它们可以利用自身的劳动力禀赋优势,提高劳动力素质,较快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变。其次,在进行技术引进时,应当选择和自身劳动力素质相匹配的适宜技术,从而以较小的成本实现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最后,劳动力素质还可以通过国际贸易的外包和组织变革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