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的腾飞有赖于许多外部条件,但最为重要的内部因素是日本政府长期重视教育,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指向大力提高劳动力素质。日本长期以来将提高国民素质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
日本政府在战后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通过改善人才评价机制、调整教育结构、培训机构多元化、推广科普教育等方式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配合产业结构的升级,日本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工业、制造业从业人数和比例显著增长。日本在战后20多年的时间内,普及了高中教育,为发展各类高一级的教育提供了充足的、有质量保证的人才资源,使之如期培养出各领域、各层次所需的人才。同时日本的高等教育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日本大学毕业生比例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这使日本劳动力在进入企业时已具备了较高的文化基础和接受高难度操作技术的潜在能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劳动力受教育结构也应随之变化。日本政府根据这一变化对人才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并以此为基准进行教育体制、教育内容的改革。
随着经济民主化改革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复杂化,战后日本企业家集团的内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新型经营管理集团。企业家集团的成员来自在职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学、研究生院所培养出来的经营人才,而高质量的教育使其具备承担此任的能力。企业家集团作为将生产同日本的经济命脉——外贸事业具体联结起来的中心环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腾飞。同时,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企业界不断地更新设备、引进技术、革新的过程。日本的科技人才队伍,使日本在短短几十年间,赶上甚至超越了科技领域的世界先进水平,充分显示了教育为日本提供了具有现代素质和经营能力的优秀科技人才、管理者和企业家。
正是由于战后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重视培养人才,战后日本教育始终走在经济发展之前,从而为经济的腾飞提供了高素质的国民,这些优秀的人力资源,分布在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共同创造了日本经济高速度发展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