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美、日劳动力素质升级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
出版日期:
2015年4月
报告页数:
25页
报告字数:
20629字
所属图书:
从数量型到质量型人口红利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章将中国劳动力素质与美国、日本进行了对比。从接受了高等教育(大专及以上)的劳动力占比情况来看,2010年中国25岁及以上的劳动力中接受了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数占比为8.8%,远未达到美国1940年的水平(美国1940年为10.1%),约相当于日本1968年的水平。以25岁及以上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对比指标,中国到2020年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3年,大约与美国1951年的水平、日本1975年的水平相当。中国到2030年,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大约与美国1965年的水平、日本1983年的水平相当。进一步分析发现,虽然中国近年来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提升得非常快,但没有导致劳动力平均素质提升速度快于美国和日本。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目前劳动力的结构特点是低素质的劳动力占比很大,虽然新增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得很快,但对基数较大的低素质劳动力的影响较小,所以整体劳动力的平均素质水平提升较慢。通过构造新指标“劳动力素质的净提升”发现,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素质的净提升速度将会非常快。

我们还考查了与中国发展水平相当时,美国与日本的社会经济特点。

在1940年前后,美国的发展特点是:①出现人力资本的加速积累;②工业技术研究快速发展;③开始建立社会保障网;④工人的权利得到加强,工资快速上涨。在1950年前后,美国的发展特点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达到了高峰。到了1960年前后,美国的发展特点是:①联邦政府的管理和社会保障都得到了加强;②大学的研究地位进一步提升;③研究和工艺创新对工业的促进作用更加凸显;④制造业出现分散化的趋势,郊区化进程加快。

日本在1968—1983年的阶段特点是:在二战后进入高速增长并随后进入稳定增长的时期,①通过建立职业培训体系,实现了人力资本的加速积累;②确立了走“技术立国”之路,实现从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及其所属研究机构发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③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积极引导产业发展和升级;④以“春季斗争”为表现形式的工人经济斗争加强,客观结果是导致了大部分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促使消费需求保持了一个较为旺盛的状态,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美国和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的这些特点,有一些是中国正在经历的,有一些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引意义。

关键词:

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素质劳动力价值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中、美、日劳动力的素质比较
  • 中、美、日劳动力素质的对比
  • 中国低素质的劳动力占比较大,制约了总体劳动力平均素质水平的提升
  • 中国劳动力素质“净”提升速度远远快于发达国家
第二节 与中国发展水平相当时,美国的社会经济特点
  • 人力资本加速积累
  • 工业技术研究快速发展
  • 开始建立社会保障网
  • 工人权利的加强,工资提高
  • 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达到高峰
  • 60年代,联邦政府管理和社会保障的加强
  • 大学的研究地位进一步提升
  • 研究与工艺创新对工业的促进作用更加凸显
  • 制造业出现分散化的趋势,郊区化进程加快
第三节 与中国发展水平相当时,日本的社会经济特点
  • 人力资本加速积累,职业培训作用巨大
  • 走向技术立国之路
  • 政府积极引导产业发展和升级
  • 工人经济斗争的加强